本报记者 董凤斌
    原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03年以来中国投资与美国消费共同推动的“摩托车经济”造就了本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但通胀的困扰以及两者之间摩擦的加剧将令这种“摩托车经济”关系终结。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由此带来的结构失衡问题亟待解决,而经济的再平衡有赖于消费需求的根本性改善,但这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中美拖起“摩托车经济”
    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完全消除之后,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高速增长周期,年GDP增长率已连续三年维持在9%以上,并跻身于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当然,此轮经济增长周期不仅为中国独享,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世界经济增长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在5%的高水平。那么,本轮周期中,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何在?在经济高速增长之中又暴露出哪些结构性问题?
    谢国忠向记者表示,“全球经济保持高于平均水平的增长已经四年,然而增长模式很不稳定,如果增长周期反转,那么资产市场几乎肯定会随之反转,全球经济将随之由温和变为衰退。”
    谢国忠将近十几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容为“摩托车经济”,其两个引擎就是美国的消费和中国的投资,这两者密不可分。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投资的增长必不可少,但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又非常有限,企业为了获取利润,最终将产品出口给美国,美国企业也不断到中国来投资建厂,这对美国当地的工资形成压力,也导致了在美联储不断放钱的情况下并不会带来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量的放大进一步刺激了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的膨胀,其产生的财富效应又给美国居民消费中国产品提供了新的动力。他说,“在中美‘摩托车经济’循环的过程中,两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最终促成了本轮全球经济的增长周期”。
    “摩托车经济”终结与中美经济博弈
    然而,这种“摩托车经济”却很难持续向前发展,这是因为这种增长机制有三个薄弱环节:美国的赤字、借债偏好,以及中美通胀压力。
    第一,美国的赤字问题。10年前美国的赤字为1500亿美元,而今年可能达到8500亿美元,这与中国的出口恰好成正比,中国出口额10年前为1500亿美元,而今年可能达到9000多亿美元。巨大的赤字也带来了人们对美元贬值的恐惧。
    第二,借债偏好的消费文化。在美国借债是一个文化现象,目前美国家庭负债总额已经超过100%GDP,远远超过60%的历史平均水平,但当前美国楼市的下跌会不会使这种借贷消费文化终结也未可知。
    第三,通胀的压力。随着美国资产市场的发展以及在国外建厂增长到瓶颈,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以及工资上涨的压力,最终导致美国的通胀。除此之外,中美“摩托车经济”也给中国带来了通胀压力:首先,近10年出口的大幅增长带来了流动性过剩问题,资金流向土地市场令土地价格上涨,这带来了中国居民工资上涨和通胀的压力;其次,中国投资需求的增长拉升了原材料价格,而对冲基金的介入和炒作又扩大了这种价格上涨的压力;最后,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管理人员和高技术人员出现供给瓶颈,这也推升了劳动力价格。
    上述三个薄弱环节最终将终结中美“摩托车经济”的增长模式和本轮经济增长周期。谢国忠表示,面对这种潜在的通胀压力,美联储紧缩货币在所难免,致使资产市场价格出现滑坡和经济增长放缓,但从短期来看,这种增长放缓究竟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难以确定。美联储目前极力降低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而不想加息,因为如果对于通胀的预期提升,势必会导致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扬,美联储也将被迫加息。而在美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短期内还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因为中国的银行内部目前存有大量的流动性资金,居民高储蓄率令银行的存贷比在70%之下,所以充裕的流动性短期内还会支撑中国经济。
    他表示,中美“摩托车经济”在临近终结之时,二者之间会存在一种有意思的博弈:美联储希望中国经济先于美国出现衰退,因为如果中国经济衰退,将可以缓解美国通胀和赤字的压力,美联储即可减息刺激房地产市场和经济的增长;然而,由于中国银行体系内部流动性充裕,短期内还会支撑经济的增长。因此,“摩托车经济”临近尾声之时,由于中美双方利益不完全一致,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和摩擦,包括人民币升值、贸易纠纷等一些问题。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在其一份名为《中国再平衡的紧迫性:迈向全球化的一大步》的报告中指出:“根据我们的测算,自2005年年初以来,美国国会已经提出27项单独的反华贸易法案,多数草案不仅受到两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是美国工人在这个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所受痛苦的产物———尤其是很少有创造新就业机会的渠道,实际工资相对停滞。”
    谢国忠预期,明年中美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可能还能够挺过去,但是难度比今年要高,而放慢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08年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滑、中国奥运会效应的渐渐消失以及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回落,世界经济会出现大幅回落。从长期来看,美国消费文化的周期性变化会令中美“摩托车经济”模式最终转变,他谈到,“长期内中国13亿人工作依靠美国3亿人来消费终究是不行的,美国当前的消费文化不同于欧洲,他们乐于购买便宜的商品,而又非常浪费,但这种消费文化可能会出现改变。”
    结构平衡有赖消费增长
    既然中美撑起的“摩托车经济”难以为继,那么,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支点在哪里?
    对此,罗奇表示,“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性的中期转折点上。中国过于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作为主导增长的资源,预期这两个板块将占到2006年中国GDP的约80%,而私人消费看来会进一步下跌至约35%,这种结构失衡对任何经济体而言都是不能持续的。在中国,过多的无节制投资支出将导致产能过剩并最终引发通货收缩的风险;与此同时,源源不绝的中国出口增长已引发来自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风险。我们不能逃避中国经济恢复平衡的至关重要性,中国经济的增长态势必须从出口和投资向私人消费需求转移。这样不单能确保中国的经济发展得以持续,还可对全球化进程的稳定性做出重大贡献。”谢国忠也表示,多年以来中国短缺经济造成的人们心理上的恐惧感造就了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也造就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必须依靠自身消费。
    其实,中国经济增长结构的高度不平衡已受到充分重视,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两度调高利率、三次调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并对房地产业实施宏观调控,10月份的经济指标显示上述措施已经初现成效,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至16.8%,较去年全年及今年前9个月28%的增幅显著下滑,而投资增速的下调必然会对GDP和整体工业产出产生重大的影响,最新的工业生产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自今年6月同比触顶达到19.5%后,中国工业增加值10月份同比增幅已减速至14.7%。另一方面,“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刺激内部消费增长的战略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然而,内部消费的刺激以及经济的再平衡过程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将依赖于消费文化的转变和社会分配体制的变革。谢国忠则表示,中国目前30%的高储蓄率状况,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家庭所引起的,而是在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政府以投资为目的聚集过多财富而引起的,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是利率和汇率机制的改革,而是将社会财富尤其是土地资产进行再分配,让中国居民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刺激消费。
    2003年以来中美推动的“摩托车经济”临近终结,中国经济失衡问题亟待解决,而这有赖于消费需求的根本性改善。
    CFP合成图片
    外资机构预测2007年中国经济
机构 06年 07年 07年人民币 07年
GDP增幅 GDP增幅 汇率 CPI升幅
标准普尔 10.5% 10% ——— ———
瑞士信贷 10.4% 9.9% 7.19-7.43
恒生银行 10.5% 9.8% ——— 1.4%
花旗银行 10.3% 9.8% 7.27 3%
高盛集团 10.5% 9.8% 7.37 ———
雷曼兄弟 10.4% 9.6% 7.5 2%
世界银行 10.4% 9.6% ——— ———
摩根大通 10.6% 9.5% 7 ———
法兴银行 10.5% 9.5% 7.2 2.3%
法国巴黎银行 10.5% 9.5% 7.4 2.5%
德意志银行 10.5% 9.5% 7.45 ———
    制表:董凤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