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不断上涨,你少开车了吗?房价坚挺,你成“房奴”没有?人民币升值了,存折上的数字“进步”了吗?股市牛了,你淘到多少金?基金疯涨,你分到红了吗?个税起征点提高了,你的缴税额少了吗?就业竞争激烈了,你的薪酬变了吗?教育、医疗、房租、水电、交友、交通、柴米油盐酱醋茶……
油价、车价涨了,苦了谁
衣、食、住、行,是老百姓生活的全部。 对于每天上下班、整日东奔西跑的上班族而言,交通费更是他们日常开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自今年5月24日起,全国汽、柴油零售基准价格每吨提高500元,汽油零售价格上调幅度为0.5元/升左右;今年4月,北京的出租车正式统一调价,由当时的1.6元/公里提至现在的2元/公里。油价涨了,车价也涨了,到底苦了谁?
出租车司机:收入略有减少
梁师傅开出租车已经有5个年头了,提到今年油价涨、车价涨,他显得非常激动,“眼看着坐车的人少了,每天收入不比从前,每次去加油的时候又得多交油钱,份儿钱又一分不少。辛苦挣的几个钱,都给别人了。”
据梁师傅介绍,出租车涨价以前,一辆车每天平均能有320元收入。其中,油钱支出80元左右,车的份钱每天170元,司机个人还能剩下70元,一个月至少能够有2000多元收入,加上一些补贴差不多能够有3000元收入。现在油价上涨,每天要多出20-30元的油钱。原本以为提高出租车的价格会给司机多带来一些收入,然而实际上由于价格的提高,打车的人少了,每天反而减少30元左右的收入。但是车份儿钱不能少交。这样算下来,每天辛苦劳动的成果就所剩无几了。
“价格一涨,普通老百姓自然就考虑公交车和地铁了。没有急事、不赶时间的话,会减少打的。再稍有些钱的,也就考虑自己买车了。以前在机场等2个小时能拉到活,现在要等4个小时。”梁师傅无奈地说,“其实,我们更在乎的是份儿钱。公司每月从每个司机手里拿走5000元,一辆车两个人轮换开,一个月拿走的就是1万元。油价涨了,可这份儿钱一分也不少,出租车公司怎么就不让点利,全摊在我们司机身上了。”他越说越激动。
好在国家现在每月给司机补贴300多元,或多或少能够填补由于油价上涨和车价调高带来的损失。“以前工作12小时挣的车份钱和自己的收入,现在也不能轻松。”
乘客:轨道交通更便利
“以前打车是1.2元到1.6元,现在涨到2元,涨得也忒快了。”陈女士一听到记者的问题就开始抱怨起来。“我现在很少打车了,宁可挤地铁,省钱也省时间。”
陈女士在国贸附近上班,每天从家出门到单位,选择出租车的话正常时间是20分钟,如果选择地铁,加上走到地铁站的时间及从地铁口出来走到单位的时间需要40分钟。陈女士说,以前她一周平均有3天都是打车上班。但是车价提高了以后,她每次需要多支付3至4元的车费,而且上班高峰期越来越堵,她现在就索性不打车了,每天都坐地铁。
据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出租车的主要消费群体多数为中等收入群体,他们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十分敏感;如果出租车运价上涨,他们会选择改乘其他廉价的交通工具。而且北京的拥堵状况更增加了乘客的负担。陈女士对此又开始了抱怨,“平时20分钟能到的路程,碰上堵车1个半小时到不了也是正常的。我就坐在车上看着计价器上面的数字往上蹦,车还一动不动。”
不过,对于地铁似乎很多人也有不少怨言。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不管是13号线还是1号、2号线,人满为患。看来,挤地铁也不轻松,在光熙门附近上班的小杨告诉记者,为了上班方便,自己特地将三环新城的房子租掉,选择在和平里附近租房。这样每天可以走路或骑自行车上班。记者了解到,像小杨这样的情况还不在少数。
私家车主:尽量少开一天车
黄女士去年9月份刚买的车,今年油价就涨了2次了。但是当问到她由于油价上涨给她的出行带来什么变化时,她的回答倒是很轻松。“我也就是听到汽油涨价的消息时抱怨一下,怎么又涨价了。然而实际出行的话,也没有因为涨了油价就刻意减少外出,或者选择别的交通工具。也就是每次加油的时候多给几块钱,无所谓的。”
按照黄女士的介绍,记者为她算了一笔账:93号的汽油现在是5.09元/升,今年年初是4.26元/升。40升的油箱。一个月要用4箱油。也就是现在每个月的油费是5.09×40×4=814.4元,以前为4.26×40×4=681.6元,一个月比原来多出了132.8元。
从各种养路费、保养费以及近千元的油费来看,每月多出来的100多元油费的确不会对私家车的出行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黄女士表示,她会出于环保的考虑,响应政府的号召,每月尽量少开一天车。
老百姓看病,今后还那样难吗?
“就医”一直是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热点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但是有了病谁能不看?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要加快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老百姓看病,今后还那样难吗?
大医院难在排长队
目前,“看病难”的主要一个方面体现在大医院就诊难,那里每天人满为患,像天天在医院赶集。家住朝阳区的张女士认为,这点是与社区医院未受到重视有一定关系的。作为一个5岁小女孩的母亲,张女士对这点深有感触。因为幼年儿童经常会感冒发烧,以前去大医院就诊,时常在挂号排队上耗费大量时间。但自从今年张女士所在的区医院加以整顿改革后,大家表示,普通小毛病还是应该到社区的小医院,既能节省自己在大医院排队的时间又能接受及时的治疗。
老百姓的观念里只相信大医院,不相信社区的诊所,所以看病难。张女士表示,他们的社区医院今年改革之后,加大了在社区范围内的宣传,大家对其医疗水平还是普遍认可。“疑难杂症还是应该去大医院,而不论大病小病,社区医生如果治不好的话,自然不会耽误病人,会转到大医院去。”
医疗服务费只降不升
对于老百姓而言,看病难,还是难在看病贵上。高额的医疗费让大多数老百姓因病赤贫。北京市发改委和市卫生局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取消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通知》中明确要求:2006年3月1日开始,现行已公布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将是最高标准,各医院可以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下浮,但不得上浮。另外,点名手术等医疗服务费将取消。
刚刚做完手术的王先生对手术结果很满意,他向记者讲述,此次手术费的收取就取消了点名手术费,手术中外用盐水也没有另行收费(凡用于清洗作用的盐水都不得另行收费),二次住院也没有收取新建病历费。
王先生表示,这些改革加强了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规范了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费的收取行为,切实减轻了广大患者的医疗费负担。如果进一步取消北京的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医疗服务价格应该会有明显下降。
退休人员补充医疗保险
63岁的廖大爷从单位退休已经3年了,跟多数老人一样,每日养养花遛遛狗的退休生活很是舒坦。廖大爷是高血压患者,最令老人家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身体健康了。廖大爷说,以前单位给他办的补充医疗保险已从原单位剥离,建立在他所在街道的医保经办机构。以后看病的所需费用将从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进行调剂,他个人与原单位将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说到这里时,廖大爷喜笑颜开,补充医疗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减轻退休老人的医疗费负担,尤其是像他这样从效益较差,无力为职工办理商业医疗保险单位退休的人员。
医疗保健的支出是一种特殊的支出,据调查,45%的北京市民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病看病,医疗方面的支出有时甚至是无限度的。人们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需求,理应当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在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这么多年后,近一年我国的医疗改革明显加快了步伐,医疗改革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我们的医疗体制较之国外,虽然还存在弊病,但我们的医改会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施福于民,相信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指日可待。
提前消费,你的观念是第几代?
杨先生来京工作刚一年时间,从事的是设计行业。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有时还需要加班到凌晨。虽然工资不算太高,但是杨先生有自己的理财之道,更是对此津津乐道。
利用信用卡理财是杨先生的招数之一。“使用信用卡消费,银行每月都会寄来对账单,上面会逐笔列出消费的日期、商店及金额。我一般会把这些账单都存起来,累计一段时间后就对这些账单整理分析,这样可以看出自己的消费结构。”
问起他这样会不会比较麻烦,他摇摇头说,“对账的目的其实是分析自己哪些消费不理性,哪些消费可以延后,哪些消费根本就不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慢慢地购物消费就会容易控制,不会出现钱花到哪里去了的困惑。这个虽然会花我一定的时间,但是却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开支。”
分析对账单是杨先生每3个月做一次的事情。然而对于每月不多的工资,他还有理财窍门。“将自己每月的工资留下应急现金后,全部购买货币市场基金。然后日常消费尽可能全部使用信用卡透支。到每月还款日的前一天赎回相应金额的基金还款。这个过程看起来麻烦,其实花上几分钟,通过电话或者上网就可以全部完成。这样,在不干扰日常消费的情况下,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而得到购买货币市场基金的分红回报。没有投入什么成本,却能得到分红,相当于这些钱是白得的。而这一切都只要自己多费点心思。”
“卡奴”生活 精打细算
今年12月11日,银行业大限如期而至外资银行纷纷开始对中国银行零售业务领域摩拳擦掌。外资银行一向以产品和服务著称,他们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四大银行也在进行自身的改革,欲与外资银行一争高下。
在银行零售产品中,信用卡逐渐被银行推广到市场中来。中国的信用卡消费人群庞大,越来越多的银行盯上了这块大蛋糕。不仅信用卡的发行数量多,卡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市场细分到商务卡、女性卡、学生卡、情侣卡等等。
随着银行业的开放和银行对于产品的宣传力度加大,很多人的钱包里都会有一排的银行卡,信用卡也会放上个两三张。使用信用卡购物方便,先买东西后交钱,买大宗商品不需要非得存够了钱才能买。
从开始的“守着钱只顾存银行”,到现在的“今天花明天的钱”,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在很多人手里持有多张信用卡,每月前半月随心所欲的刷卡消费,到银行结账的时候就疯狂转账。这张卡的透支款还到另一张卡的账上,心力交瘁,变成了“卡奴”。统计显示,前7个月,北京人均消费支出为8363元,同比增长约14%。仅7月份,北京人就消费掉274.4亿元,为2006年第二高点,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11%。
人们的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数额增大,与收入增多有一定关系。然而,收入多了,出手阔绰了,观念变了,也还得像杨先生这样精打细算过日子。
要娱乐,不要盗版
在国产大片《夜宴》杭州首映仪式上,为防止盗版,主办方设置了严格的安检程序,摄像机、照相机甚至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都严禁带入场内。在广州的首映会上更是防盗严密,片方如临大敌,记者看片还得凭身份证和记者证才能入场。
尽管片方下如此大的功夫,街头巷尾还是能“第一时间”看到“枪版”碟片。影片的宣传攻势越猛,街边的碟贩就越是笑开了花。
正版&盗版
各有各的说法
“买一张盗版光盘回家看,只要5元到8元。制作较好的盗版光盘,观看的感受并不比正版的差到哪里去。要是去商场买正版的话,一是时间上滞后,二是价格偏高,我觉得没有那个必要。”小袁直接地说。
小袁今年刚大学毕业,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伪电影爱好者”。上大学的时候功课比较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电影等娱乐活动上了。有什么新片上映他都会马上到学校旁边的地摊上询问有没有光盘,跟摊主还混得很熟。他从来不买正版的电影光盘,连杀毒软件都是从网上下载盗版的。“我这个软件也用得挺好的,跟正版的一样可以在线更新。”小袁的语气中还略带几分自豪。
同样是刚毕业的学生,小庾就从来不买盗版光盘。小庾也是电影“发烧友”,家里的上百张电影光盘全是正版的,还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专辑。“大部分购买盗版的人都认为自己买的只是一个载体,但我觉得买光盘实际上买的是内容,盗版是对文化知识产权的一种窃取。国外的盗版没有那么张狂,除了跟他们的打击力度有关,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的教育观念,他们注重创意、知识这种不具形态的无形资产。但我们国家,从来就欠缺这方面的教育,我们从来只认识到具象的财富,真正的财富其实是观念、是思维。”
经济宽裕是一个因素,但是说起小庾支持正版的原因,她认为个人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个美剧叫《FELICITY》,我在网上下了几个月才下完全部的内容,但是网上下载的都是盗版。我现在就到处找能去美国的朋友,帮忙带正版。那么喜欢的电影和音乐,如果买盗版的话就纯属浪费。”
打击盗版力度加大
一张正版的电影光盘,在商场售价28元至35元,而盗版光盘在7元左右。20多元的差价,就让很多人把正版拒之门外。然而随着自主创新成为“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对于反盗版,政府各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今年的7月到10月期间更是有大的动作。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安部、建设部、监察部等十部门联合开展“反盗版百日行动”,在继续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活动的同时,在全国开展为期100天左右的集中打击盗版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制品行动。11月,国家版权局联合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部门,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9个地区,开展为期3个月的区域性重点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行动。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表示,这既是“反盗版百日行动”在网络环境下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净化网络传播环境、努力建设和谐的网络传播文化的重要举措。
随着政府轰轰烈烈的反盗版运动,今年街边的盗版光盘小贩确实有一些收敛,但还是随处可见。对于咱老百姓,有闲时去电影院看看,没功夫咱到商场买张正版回家看,别忘了咱买的是内容。
钱袋鼓了,咱也是中产阶级?
工资涨了,个税起点高了
临近周末,忙乎了一周的范女士显得很兴奋。“这个周末约好了和朋友、家人一起去京郊滑雪、泡温泉。这些天工作比较紧张,正好去放松放松。有了好心情才能更好地工作。”
范女士是北京人,工作已经4年,目前在一家公关公司上班。去年刚贷款买了房子。由于工作单位在北城,家在南城,每天“南奔北跑”。为了给自己省些时间和精力,今年又买了车。工作时间开车上班,周末可以和朋友开车去郊区游玩。生活节奏错落有致。
范女士只是北京白领一族的普通一员,却代表了这一群体的普遍状况。据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1月至7月,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74元,同比增长14.5%。截至今年11月,北京市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月总收入为1878.32元,居全国各地区之首。
看来大家的钱包的确是越来越鼓了。北京城市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与今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密切相关。从今年1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增至1600元。
对于中产阶级界定不一
工资涨了,个税起征点也提高了。人们开始讨论中产阶级这个问题。
参考国际标准,有些权威机构提出了我国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现阶段,全国部分地区的平均数应为个人人均年收入及财富拥有量折合人民币在2.5万元至3.5万元元间,家庭年均收入在4万元至8万元为基准。
按照这个界定标准,也就是说个人月均收入为2000元至3000元之间可以算得上是中产阶级。如此看来,现在很多坐在办公室,不停敲打着电脑的上班族都算得上是中产阶级。这个结论似乎不成立。
关于中产阶级的流行定义是这样的: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这样的定义虽然没有具体地提到收入,但是同意的人也似乎不多。
作家王朔曾经说,“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社会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中产阶级。”这个说法,充其量也只是“观念上的中产阶级”。
钱袋鼓了,离中产还差一截
在别人看来,有房有车,有不错的工作,范女士的生活应该是稳稳当当,令人艳羡,也应该算是中产阶级。但是对于自己的生活,范女士表示还不是很满意,自己也更与中产阶级搭不上边。“虽然收入在涨,但是我也不认为自己已经是中产阶级了。收入和开支要对比的。我认为中产应该是至少每月可以有存款,一年下来可以存个10万元上下。至于生活品质,能够满足自己的最基本的一些消费欲望即可。但是现在我要养车要供房子,这一切下来几乎所剩无几,是‘月光’族。如果在负担这些之后,还能有存款的话我就觉得自己离中产就不远了。”
不管中产阶级怎么定义,也不管是不是中产阶级,咱老百姓的工资在涨,收入在增加,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就如有一首歌里唱的“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
新年到,理财体检做了吗?
又是新的一年,回顾过去,身为单身贵族的您,老是觉得每个月的薪水在买几件衣服、吃几顿大餐之后就所剩无几吗?身为一家之主的您,总觉得每个月的薪水在付完贷款、交完孩子的补习费以及其他零碎支出后,就感到捉襟见肘吗?如果总觉得钱不少但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可不能一年拖过一年,赶快在今年立志终结贫穷,迈向“有钱人”之路吧!为什么老是觉得没钱可花,其实,归根结底多半是因为没有做好妥善理财规划!
理财规划时首先要认清本身的财务状况与家庭的需求,再通过编列预算的方式,妥善运用金钱。您可以分析收入有哪几项?金额有多少?支出有哪些?总花费多少?编列年度预算前可先考虑下列几项重点:
(1)家庭或个人的收入——包括有固定的收入如薪水,以及额外收入如利息、股利等。
(2)必须的支出及生活所需——如贷款、伙食费、交通费等固定支出。
(3)可能的意外花费——如喜宴礼金、意外医疗支出等。
(4)储蓄——宜准备约3到6个月的基本生活费用,以备不时之需。
理财规划重点1:理财工具聪明选
现代人想要靠薪水致富,光是每天兢兢业业地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冲刺,求升官加薪,那也得碰碰运气;或是成为“小气鬼”拼命存钱,那也要看存款利率高不高。在了解自己的财务能力后,不妨将剩下的资金投资到基金上,尤其利用每月定期定额方式投资,只要300元或500元的资金就可以投资,投资金额有弹性,资金比较充裕的人可以多投资一点。
理财规划重点2: 风险分散不能少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资讯的取得已经变得十分容易且快速,只要个人愿意花些精神与心力,把握风险分散的原则,就能DIY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理财计划。建议将资金投资在不同种类的基金上,构建一个风险分散的投资组合。同时,通过定期定额投资,由于投资时点分散,也是分散风险的一种方法。
提醒您,趁着新年到,把自己的财务状况好好检查一下,利用妥善的理财规划,摆脱每月花光的烦恼!
投资视点
2006年,你过得怎么样
年末将至,又到了该盘点的时候了。打打2006年的小算盘,看看2006年你过得怎么样?
2006年,与钱有关的事儿不断撩拨我们的心跳。油价不断上涨,你少开车了么?房价坚挺,你成“房奴”没有?人民币升值了,存折上的数字“进步”了吗?股市牛了,你淘到多少金?基金疯涨,你分到红了吗?个税起征点提高了,你的缴税额少了吗?就业竞争激烈了,你的薪酬变了吗?教育、医疗、房租、水电、交友、交通、柴米油盐酱醋茶……忙忙碌碌又是一年,你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钱花在哪儿了?
赶紧整理一下自己的小账本,看看哪一次消费超了标?哪一笔投资赚了钱?千万别糊里糊涂地过了年,2007年的生活依然如此。(潘黎萍/文 王晓莹/图)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