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个体差异大,因此过去我们一直坚持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买入并持有那些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但2007年可能会有所不同,原因在于:明年行业政策将面临重大变化,包括新医改破题、十一五规划开局等。 因此,建议在精选个股的同时,要着眼于符合明年行业政策的板块。我们推荐的战略性板块为医药商业、OTC、生物技术,而核心股票也将从中选出。
策略一:创新带来机遇
鼓励创新研发成为医药行业的重点。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是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在国家确立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生物、医药领域覆盖了3个重大专项,包括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在医药行业的十一五规划中,对科技创新也是重点着墨。
在化学药领域,寻找新的实体药物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但生物技术却不断有激动人心的发现问世。对我国而言,生物技术的研究水平相对国外的差距较小,因此在十一五规划中,生物技术被作为重点突破领域。我们认为,医药行业政策重点扶持的三大领域是最有可能出现明星股票,包括:单克隆抗体行业、疫苗行业、诊断试剂行业。
我们认为,对生物企业的投资标准应是:研发体系、技术壁垒、产业化,以及国外技术可比性。研发平台是企业能否持续推出新产品的保证;较高的技术壁垒可以阻止竞争者进入,获得超额回报;已经产业化的产品将具备较好的安全边际;而如果国外没有相似产品,或国外没有批准的产品,其前景未必乐观。
策略二:医改重构利润分配
未来的医改将改变医药产业的利润分配格局。我们认为合理的分配应该是:国家多投入,解决医院的以药养医问题,医生主要靠诊疗的技术服务获得收益;商业企业依靠其网络规模,通过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加工获益;制造企业生产差异化的产品,通过创新研发寻求超额利润。
医改的一个趋势是压缩流通环节。在传统的药品产业链中,流通环节加价是导致药价虚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前一时期的假药事件也反映出目前流通环节混乱,不利于监管。管理部门可能通过严格执行行业标准,淘汰一批规模小的流通企业。流通环节的扁平化对大型医药分销企业是利好。规模大的流通企业,将成为分销领域的主渠道。当然,网络规模只是评价流通企业的一个方面,而区位价值则体现了它的质量高低。
此外,医药制造业也在整合。大批仿制药企业都面临寻找出路的问题,未来存在医药流通企业反控上游的可能,一些小的仿制药企业将变成商业企业的代工厂。网络的价值还体现在信息加工方面,制造企业需要及时了解终端的药品需求,而控制终端就意味着掌握信息的源头。流通企业未来将通过信息加工获得增值服务。
策略三:处方药降价引发机会
我们认为,处方药降价将推动OTC产品开发。国内医药产品基本上以仿制药为主,往往同一个通用名药物有几十家企业生产。国家在降价的同时,拉大原研药和仿制药的价格差,目的是鼓励企业投入研发。药品不断降价,一方面促使一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转向原创药物开发;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也将加大OTC产品的开发,减少药品降价带来的冲击。
由此可见,OTC市场存在巨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我国,鼓励小病进药店、大病去医院,提倡自我药疗。近几年来,OTC市场发展很快,已经占药品销售的40%左右。特别是今年打击商业贿赂之后,医院市场药品销售增幅明显放缓,而OTC药物却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我们认为,OTC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品牌价值和对渠道的掌控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品牌中药作为OTC的一个特殊类别,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传统的品牌中药企业,如云南白药、同仁堂、片仔癀,其投资价值已经得到市场认同。我们认为,在牛市中,白马更白,即好的上市公司会持续受到资金追捧,推升其估值水平。
品牌价值有待挖掘
医药企业的品牌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市场充分认识,但在全流通背景下,企业并购将更加频繁,其中就需要对品牌进行估值。过去,投资者对于传统中药企业有一定的品牌认识,如同仁堂、云南白药、片仔癀、东阿阿胶等;但未来品牌价值将可能不局限于中药企业,而扩大到整个医药行业。对品牌的评估包括很多方面:
首先,研发平台估值。如恒瑞这类研发企业或者生物技术企业,他们的研发平台可以源源不断产生新药,这些都是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品种,应进入估值体系。但目前对于产品线估值还没有很好的评价体系,国外采取对未来销售收入进行市销率估值(P/S),也许将改变国内资本市场对这类企业的评价标准。
其次,渠道估值。医药商业是网络为王的行业。对医药流通企业的网络规模、区位优势等指标,市场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估值方法。对于OTC企业,其渠道价值也在逐步被认同,德国拜耳收购盖天力的事件,将改变资本市场对OTC行业的看法。
第三,管理层溢价。我们一直强调,好的管理层是投资信心的保证,因此,拥有好的管理层应该获得溢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