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扩大内需,农村市场如何开拓是关键。看来,超市下乡是个好办法。但要注意,做好事不是做善事,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使“做好事”能“可持续发展”,山东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兜馒头,一点肉食,还有几个精致的小凉菜,农民张连升经常这样从三元朱村超市买饭带回家吃。 他所在的山东省青州市东夏镇马家村虽然不属三元朱村所在的寿光市,但离这里不过两公里的路程,骑摩托车只要一袋烟的工夫。
在山东寿光,方圆七八公里的农民,很少有人没光顾过三元朱村的农资超市,还有日用百货超市。因为从这里买的化肥、农药及生活日用品货真价实,并不多花钱。张连升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需要买的东西多了。村里也有个小超市,但不如这里全,关键是这里没假货!”
如今,由于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一些大型骨干零售企业、供销系统和邮政物流系统的积极参与,山东农民的购物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在家门口逛超市不再是奢望。“超市下乡”,确实在山东农村掀起了一场消费革命。
农村,并非低消费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民消费能力大大增强,但直到现在,农村商业发展仍相对落后,农民消费环境改善较慢,导致农村消费水平持续偏低。
青岛市经贸委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消费占全市消费的比重只有22.8%,这与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63.2%形成明显反差。分析认为,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不足,是制约农村消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山东正在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推动中型超市进乡镇、小型超市到村庄,改变了部分农村地区过去“油盐酱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进城里”的落后局面,使农民不出远门就能买到自己需要的放心商品。
据山东省经贸委提供的数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山东新建和改造农家店三万多家,覆盖了全省1/3的行政村。地处沂蒙老区的莒南县供销社,构建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县所有乡村,不仅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50%以上的日用消费品和9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而且通过网络每年销售当地所产的农产品价值三亿多元,初步形成了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双向流通,缓解了农民的卖难问题。
山东以大型骨干零售企业、供销系统和邮政物流系统为主体,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农家店建设不断向县乡村延伸覆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消费升级。2005年,山东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4.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1577亿多元,增长14.3%。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14%。
超市是这样下乡的
山东是我国东部农业发达省份,农资配送业务量大面广。当前,农资市场品种丰富但良莠不齐,由于配送线路长、经营成本高,大量优质的农资和生活日用品很难进入农村市场。即便进入了,最终到达农民手中的产品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很难让农民接受。这就为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提供了机会。
山东邮政系统拥有2600个支局所,网点如蜘蛛网般遍布全省,加上“中国邮政”在农民心目中良好的品牌信誉,使“农资搭邮车”实现了农资企业、物流公司与农民的“三方共赢”。山东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世春说:“由于我们有固定的配送网络,有稳定的队伍,叠加农村商品配送后,边际成本并没有增加,从而使这项业务可以迅速发展。”目前,全省建立了八万多个依托邮政物流的村级“三农服务站”,行政村网点覆盖率达到95%。
除此之外,山东省在推进“超市下乡”过程中,还有两股强大力量。
一是依托城市骨干零售商业企业,向县及县以下农村延伸。如潍百集团、利群集团等骨干优势零售企业,发挥其品牌、技术、配送体系和人才培训等优势,成功实现了向农村的延伸。目前,家家悦超市有限公司的163处农家店,实现的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总额的40%以上。山东省经贸委副主任王德福说,大型骨干企业实力强且运作规范,具有较强的配送功能、完善的信息技术支撑及人才、管理等优势,统一配送比率高,商品质量更有保证。
二是依托供销企业,积极推进农村超市、便利店的发展。近年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通过整合农村现有流通资源,引入新的经营机制、新的业态,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05年度全省验收合格的11236个农家店中,有70%以上是由供销社组织实施的。目前,全省供销社系统已发展各类经营服务网点9.3万多个,建立连锁超市1.8万多处。
商务部2005年提出并组织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有力推动了“超市下乡”,加快了标准化农家店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记者在山东采访时发现,农家店的建设不仅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而且成为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亮点工程,是一项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的德政工程,是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