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 “土银行”受到安徽农民欢迎
财政注资“铺底” 农民自愿入股 资金自主管理
“互助组”是半个世纪前在中国农村留下深刻烙印的一个“关键词”,成为当时农业合作化、集体化的象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一种新型“互助组织”在安徽农村又受到农民欢迎,这就是被称为是“土银行”的“互助资金”。
由于试点大受农民欢迎,安徽省前不久决定,把“互助资金”试点作为财政扶贫资金重点倾斜对象,并在全省30个国家和省定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面铺开。
资金互助建起“土银行”
佛子岭镇佛子岭行政村的建国村民组,坐落在皖西霍山县大别山深山坳里。这里竹林如海,高高低低的山坡上散落着30余户村民。守着资源却没钱干事,是村民们最头疼的问题——信用社借款,要抵押且手续复杂;找亲戚朋友借,就那么几个人。
去年7月,建国村的村民们终于得偿所愿。村里30户农民依托政府财政扶贫资金3万元、每户自愿入股100元,建立起“建国社区互助资金”,以低于银行的利息向农户有偿发放生产性贷款。股民们以一户一票的“纯民主方式”票选出五人管理小组,用“互相监督、民主管理、循环使用、滚动发展”的模式,来经营农民自己的“土银行”。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互助资金”是真正切合农村实际的“土银行”。村民贷款不需要抵押,只需找2-3户有经济实力的农户联合签字担保,经资金共管小组审批并经股民公示同意后,即可贷款。通过资金互助,如今村民们搞起了毛竹、茶叶、板栗等经济作物种植,收入比过去大幅增加。一些农户不满足于初级生产,正打算联合开办毛竹加工厂。
记者调查了解,所谓“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即政府注入一定财政扶贫资金“铺底”,农民自主、自愿、以自有资金入股,成立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村民以民主的方式选出“管理小组”、以低于银行利率的借贷方式供加入农民周转使用,从而实现扶贫资金“一次投入、农民持续受益”。
在政府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下,地处安徽大别山区的霍山、太湖、金寨等县农村,从2005年开始,首先创立了“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
在太湖县寺前镇金湾村民组,互助资金管理小组的几位成员正为村民排队申请借款而发愁。“互助资金的借款是有严格比例控制的,尽管我们管理小组的5个成员都暂时放弃申请借款的机会,但还是满足不了村民的需要。”管理小组成员黄善保无奈地说。
民管民用民受益是原则
据了解,为确保互助资金持续正常运转,各地在资金运行上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制度。资金实行无抵押贷款。由户主提出申请,并找2-3户有经济实力的农户联合签字担保,再由资金共管小组集体审批并向村民公示,后签订借款合同及时放款。借款额度一般控制在1000-5000元之间。借款期限一般为3-6个月,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借款利率按照等于或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水平,由取得借款资格的村民集体讨论决定。利息分配60%转作资金,40%用于公益事业发展和特困扶持。特别是对借款户占总户数的比例控制在49%以下,以发挥未借款户的监督作用,增加借款户的还款压力,降低资金风险,使资金保持有效的动态运转。资金采取村民自主管理方式,由村民民主推荐选出若干人选,组成资金共管小组,负责资金的审批、发放、回收和管理。管理小组实行定期换届,共管小组账本随时公开。遇到重要问题,全体村民开会讨论共同解决。
为激发农民参与热情,太湖县在互助资金的选点上还实行了招标制,村民小组参加投标,经过评审和答辩后,中标的村民组方能参加互助资金。
直接参与“互助资金”试点实施的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汪学越说,由于有效缓解了一家一户农民发展生产、创业致富中遇到资金短缺的“老大难”问题,又通过引入市场经济和民主管理新机制,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这种新的互助组织和形式在试点过程中受到农民普遍欢迎。
市场经济与基层民主的结合
汪学越和一些实地考察过的专家都认为,通过一人一票“互助资金”管理小组,在村民组内部形成一种对资金的利益共管机制,遇有重大问题,全体股民共同研究解决,锻炼了农民的民主管理能力。“通过这种制度设计,唤醒了农户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村内外事务管理的热情。”他们表示。
太湖县寺前镇塔镇压村的村民刘端平告诉记者,现在只要“互助资金”管理小组一开会,村民们招之即来,“不存在缺席,因为讨论的每一笔贷款都是大家自己的钱,有积极性呐”。现在大伙没事就一起合计什么项目好,谁有了新的致富信息,也会互相通个气。
许多借款农民表示,感谢党和政府把“互助资金”这个“土银行”开到农民家门口,他们会让“互助资金”发挥“发粑曲”的作用,把手中的“粑”做大做甜。
据了解,太湖县目前已经在46个村建立了“互助资金”,覆盖农户2185户。最早实施“互助资金”的霍山县,已经在全县建立了114个试点村,有3260户农民借用“互助资金”,受益人口达11290多人,到期借款回收率达到了100%。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