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市场营销协会为了解决会员的住房难问题,委托温州市下辖县级市———瑞安市正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参加由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温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出让的温州市龙湾区蒲州街道江前村三产安置地块的竞买招标。 在11月15日由温州市招投标中心举行的“国有提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的程序中,以1.0458亿元,得到了这块面积为15650平方米的地块,用于市场营销协会发起的会员个人集资建房。在挂牌获得土地的当天,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即发给瑞安市正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温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成交确认书》。他们成功地在全国首例取得了个人集资建房项目的土地。
由于在全国尚属首例,温州的这种做法,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这种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他们下一步的路怎么走,随即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萌发个人集资建房念头
温州个人集资建房发起人、温州市市场营销协会秘书长赵智强12月20日夜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表示,他萌发搞个人集资建房的念头,是出于为会员企业服务的初衷。为此,他们组织了协会人员进行讨论,确定以协会作平台,以协会名义来运作个人集资建房之事。赵智强介绍说,那次会议以后,协会就给温州市委、市政府和市经贸委、房管、规划等7个方面递上报告,要求为会员搞个人集资建房。
但令赵智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报告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见到一个部门的回复。在这种情况下,协会只好自发给会员发函,告知会员准备集资建房。没过多少天报名人数就超过了100人。随后,经媒体报道,要求参与个人集资建房的人就更多了,突破了200人。
有众多的会员参与集资建房,资金如何支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银行监管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赵智强他们就研究确定,干了一件其他城市集资建房者忽略的大事———与银行合作。他们与温州商业银行共同召开了“温州个人集资获银行授信”新闻发布会,并签署了有关合约。
此后,参加个人集资建房的人数迅速增加,超过了360人,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在媒体上发布暂不增人的通知。
市场营销协会几经周折获取土地
这么多的会员参与个人集资建房,既给赵智强他们带来了信心,同时也带来了压力。于是协会又召开了一次会议,向会员通报情况,搜集反馈信息,成立了一个3人
“找地小组”,全力寻找地块信息。但是,和专业房地产开发公司比起来,赵智强他们无论在财力、实力还是经验等方面都差得很远。刚开始时,他们甚至经人介绍,跑到了温州近郊的一个和尚庙里,与和尚商谈用庙旁边的地来搞集资建房。
不断的失败也为赵智强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开始把找地的重点转向了温州市招投标中心。在今年的六、七、八三个月中,他们基本上都在研究、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细节。此间,他们参加了温州市招投标中心的两个地块的招投标,但由于一块地的价格太高,一块地的面积太大,他们都消化不了。
虽然这两次的投标都不成功,但却为他们建立了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在赵智强他们参与的每一次招投标中,在资金上都没有出任何问题。资金的安全使会员们更加放心,他们在今年10月5日发通知,要求10日前交齐,刚到8日7000万元的资金就到齐了。
10月10日登报公开后,他们就告诉会员,要求他们在10月30日前预交地块钱。由于没有经验,要房子的人太多了,400来号人抢200多个号,交款的人远远超过了计划数,为此他们不得不3次叫停交钱,将要房者分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
10月30日是招投标的报名截止日,那天他们担心竞争对手多,一直在关注有没有另外的报名者,后来听说有两家,但到了截止时间下午5点钟就放心了,没有另外的报名者,另外两家也放弃了。
15日下午3时是开标时间,到下午3点钟一开标他们就一举中标了。标的是10457万元,他们加了1万元,就轻松拿到了土地的开发、使用权。
获取土地应属合法
记者在由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局提供的材料中看到,龙湾区蒲州街道办事处于2005年5月24日向“地块”管辖的上级部门———温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递送内容为“江前村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对该地块的使用方案进行了多次研究,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形成以下一致意见,要求将该24亩三产留地开发进行公开招标”的《关于江前村24亩三产留地开发进行公开招标的报告》,并于5月25日得到管委会领导“原则同意”的批示。2005年10月11日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向温州市招投标中心发出《关于所发龙湾区蒲州街道江前村三产安置地块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出让有关文件的通知》,将该地块出让的有关文件予以发布,依法进入了拍卖出让的程序。
房价低,有风险也赌一把
对于个人集资建房,温州市市场营销协会的会员是怎么看待的?记者于12月21日上午采访了在温州火车站附近开设“鳄鱼皮鞋店”的温州市下辖县级市瑞安市人女店主朱友媚。朱友媚说:“我在温州卖皮鞋已经有七八年了,一家人都住在温州,住的房子也租了好几个地方,每月租费近千元,一直租到现在,去年六七月,听说协会要为会员解决住房难问题,自己就报名参加了。”
她说:“去年那次,我们大家就一起开始集资去拿地,我存入银行7万元,亲戚朋友说,你这7万元钱不小心会被骗走,而我想,存入的钱是在规定银行的自己户头里边,密码又是自己的,应该是不会有问题,那次,协会去拍卖土地,由于地价太高没拍成,没多久这7万元存款就拿回来了。今年下半年地块有点儿眉目了,我去看了地块,认为还可以,于是又投资进去了,至今已投入21万元,我觉得这次应该会搞起来,大家都说温州人敢为天下先,这在全国都搞得轰轰动动的事,如果搞不下来,那真是要倒霉了。”
在记者离开该店时,朱女士半喊着要记者捎话:“叫他们协会和房开早点替我们把房子盖起来。”
市场营销协会会员郑雪舟女士22日下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参与集资建房就是冲着房屋价格低而来的,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明知有风险,我也要来搏一搏,因为现在的房价太高了,我们买不起。”
郑女士说,起初还真的很担心,怕投入的资金不安全,自己多方打听了解后才放下心来。因为投入的资金有温州市龙湾农村合作银行蒲州支行托管,如果没有个人集资建房方代表、银行、房屋开发商和土地出让方这四方人员到齐,集资款是无法支配的。因此,郑女士认为这方面的风险不大了,于是就放胆子投入了资金,至今已投入30万元。
郑女士尚有担心地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担心的不是建房的风险,而是担心政策风险。如果政府不支持,一棍子把我们这个项目打死的话,那我们真的就前功尽弃了。”
房介所已登卖“楼花”
记者于21日下午1时许来到了江前村,找到了这个“新闻”地块,记者通过这里的一位村民想采访村长陈锡金,回答说没时间。
在这块地旁,一位70多岁土生土长的陈姓村民气愤地对记者说,这个地块的个人集资房,八字还没一撇呢,却已经在村子周边好几家房屋介绍所里“上市了”,开始在炒卖“楼花影子”了。
听了村民的介绍后,记者以顾客的身份来到了位于汤家桥楠溪江路198号的大明房屋介绍所,寻买江前个人集资房。介绍所的主任回答说房子有,在这里登记卖的集资房只有90平方米的,120平方米的没有。他说,90平方米的房子除每平方米房价5300元以外,还要加4.5万元认购费,另外再交入户费3500元。记者问他能否便宜一点儿,他说,这要问“房屋主人”,说着,他就拿起来电话打给房主人了,听电话对话过程,记者知道对方姓戴,现手头还有两套90平方米的房子,但是价钱不能商量。
走出了大明房屋介绍所,记者又来到了距此两三百米路的汤家桥菜场边括苍西路202号的“美金房产”介绍所。店主人黄成热情地介绍了集资房的情况。他说,这里登记出让的120平方米的房屋(即楼花)有六七套,但每套价格最少要另加价6.5万元。记者问,那朝向与楼层怎么样呢?回答说,现在连图纸还没有,怎么知道呢,就是到时候去“摸号”才知道,那要看你的运气如何了。记者追问,真的要买的话,房子肯定有吗?回答说,保证有,一位客户在这儿登记,出卖五六套,就是价格不能少。记者问,买了他的房子,他提供什么依据与手续,有没有与房开签署合同?回答说,都没有,只是有一张存入集资专户账号银行里的存款收条。记者问,若这个集资房搞不成功,这外加款会不会白给了呢?回答说,那肯定是不退的,这风险是买房者自己要考虑好的。黄成指着挂在墙上的“房讯”说,这销售信息都登牌。果真,记者看到挂牌上的一个个酒杯大小的字:“江上(应为江前)集资房外加4万-5万元以上。”据房屋介绍所人员说,已经成交了有几套了。
政府部门尚无说法
记者于20日、21日先后两次电话联系了温州市房管局一位副局长,询问政府部门对个人集资建房的意见。
20日下午,该房管局的一位副局长告诉记者一条信息,21日房管部门将对此事在温州媒体上作一个正面的回答。21日上午,记者找遍温州媒体不见文章,又电话联系了这位副局长,回答说房管局的说法,要经市政府“过目”。记者问内容是什么,回答说,以正面回答问题,一下子也说不清。
温州市政府和房管局等有关部门对此事如何看,目前还是个迷。网上说,温州市房管局长认为此举有“欺诈嫌疑”,有“违规操作”行为。而这位局长近日在接受一家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媒体的一些说法,并没有表达出他的全部意见。支持还是反对,到目前为止,温州仍没对个人合作建房下定论。作为个人,他只是对温州个人合作建房今后将会遭遇的难题提出一种担心。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