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玻“强制”清欠闪电完成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六十三章》
    轻率作出承诺的人,必定因无法兑现而丧失信用;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必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洛玻“强制”清欠闪电完成
    在上市公司“清欠攻坚战”中,洛阳玻璃绝对是清欠手段最“强硬”、清欠方案实施最快的一家。
    12月6日,在司法裁定的支持下,洛玻集团持有的洛阳玻璃2亿股A股股份被强制注销。洛玻集团及其有关附属企业占用洛阳玻璃的6亿多元资金,以这种谁也没有料想到的方式被清偿。
    从11月3日提出仲裁申请,到12月6日大股东股份注销完成清欠,只用了33天,6亿多元占款就此风吹云散。“快速清欠”给人们留下的,是占款是否会快速反弹的疑虑。
    早在今年3月30日推出的股改方案中,洛阳玻璃就承诺,在2006年年底之前解决大股东洛玻集团的资金占用问题。但股改完成后,洛阳玻璃的清欠不但迟迟没有动静,反而愈“清”愈多。
    2亿A股注销之前,洛玻集团持有洛阳玻璃54.14%的股份;这之后,洛玻集团的持股比例下降为35.80%,仍为第一大股东。大股东还是那个大股东,管理层还是那个管理层,而年初被香港联交所建议去职的董事长刘宝瑛(洛阳玻璃同时在联交所上市)也在继续留任。完成清欠的洛阳玻璃是否在公司质地上真的有所提升,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航天通信管理层PK大股东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老子·四十三章》
    世上最柔软的东西,往往操纵着世上最坚硬的东西。只有一无所有,才能进入毫无缝隙之处。我因此而知道:“无为”反而是有益的。
    上市公司的事情谁说了算?这是一个问题。最近几个月来,航天通信管理层和大股东航天科工,都被这个问题弄得很恼火。
    航天科工认为应该由大股东说了算,这在股权分置时代当然是行得通的,“一股独大”嘛。所以在航天科工提名的航天通信新一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中,来自航天科工或其关联单位的占了全部7个名额中的6个。航天科工还对航天通信召开股东大会的时间提出了明确要求。
    但很显然,航天通信董事会对此并不认同。所以他们虽然同意将大股东提名的新一届董事会候选人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但是对大股东指定开会时间等做法非常不满。双方矛盾迅速激化。
    结果如何已无关紧要。航天通信的管理层之所以敢于对大股东说“不”,原因并不复杂:航天科工的持股比例不过是区区14.16%,在奉行股权说话的全流通时代,这点股份是不足为惧的。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争取到支持票,否掉大股东提名的候选人,从而实现原任董事留任,也不是不可能的。
    一潭死水不是和谐。进入全流通时代,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管理层“斗法”的事将越来越多。这不是坏事:只要双方都依法行事,“斗一斗”更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透明度。
     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
    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老子·二十七章》
    善于驾车的人,不会留下车辙印;善于说话的人,不给人留下把柄。
    上市不是万能的,但不上市是万万不能的。被几年熊市折腾得一步三喘的券商,2006年患上了上市饥渴症。满足不了“连续三年盈利”这一IPO基本条件的他们,转而把“借壳”上市概念演绎到极致。
    上市好处多着哩:融资(圈钱)、股权激励(分钱)、广告效应(拉客户)……,但公开说得最多的还是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完善治理、拓展业务……
    在这波热潮中,广发证券脱颖而出,有望第一个修成正果。10月30日,广发“借壳”延边公路具体方案出炉。按方案,经过整个换股吸收合并“三步曲”之后,延边公路总股本由1.84亿股变为25.07亿股,新广发证券借以登陆A股市场。
    券商上市上吧上吧不是罪,但伴随“借壳”传言的股价异动却不能不令人侧目。某些“借壳”专业户借机炒作股价,让人想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值得欣慰的是,经历了股改,市场正走向成熟。只有那些真正的强者,才会得到投资者的最终认可与接受。
    
    华联综超再融资一波三折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二十三章》
    因为委屈,所以保全;因为弯曲,所以伸直;低洼处因低而满盈,破旧的因旧而更新;短缺者反而得到,富有者反而困惑。
    在最近三年里,恐怕再没有哪家公司的再融资能像华联综超那样富有戏剧性了。
    2004年4月2日,华联综超董事会审议通过增发A股的议案。2005年3月27日,由于一直没有收到证监会的批复文件,华联综超董事会不得不对增发议案重新审议,以便将增发有效期顺延一年。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终于核准了华联综超的增发申请。然而,随即启动的全面股改,使得再融资被全面叫停。今年3月24日,“批复”在手的华联综超董事会又一次重新审议增发方案,将增发有效期再顺延一年。
    事情总是在人们不抱希望的时候出现转机:5月10日,公司董事会当天通知、当天开会,以极高的效率审议通过定向增发不超过1亿股A股的新议案。5月17日,定向增发实施完成。
    跨三个年度,在最后关头将增发改为定向增发并在一周内实施完成,成为全流通市场上第一家实施再融资的公司,华联综超在不经意间创下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多项记录。
     工行刷新全球IPO记录
    工行刷新全球IPO记录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八章》
    最大的善就是像水那样。水善于造福万物却又不求回报,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卑下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的精髓。
    工商银行的“A+H”同步上市,可谓水到渠成。
    10月20日,工行IPO取得圆满成功。在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工行的“A+H”融资规模合计已达191亿美元,高于此前历史最高水平的日本NTT移动通讯公司184亿美元的最终融资水平。
    工行发行所创下的IPO记录以及其与中行两超级蓝筹股接踵顺利登陆A股市场,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国务院领导下推进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得到了投资者的充分肯定。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只有不断完善证券市场各项基本制度、不断加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力度,A股市场才会真正出现“百舸争流”的壮观局面。
     中石化一“改”定乾坤
    中石化一“改”定乾坤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六十七章》
    不孜孜于追求天下第一的人,才能终成大器。
    在股改问题上,中国石化作为当时国内市值第二大公司,充分发扬了“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2005年5月,股改启动;2006年8月21日,中国石化进入股改程序。当此时,沪深两市股改公司总数已达到1132家,占1343家应股改公司的84%,股改市值超过了80%。中国石化股改,使沪深两市股改市值的比重一举超过90%,同时标志着持续一年多的股改步入尾声。
    大有大的难处。就中国石化自身来说,国资委一方面要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盘蓝筹公司进行股权控制和增持,另一方面又面临股改送股和央企在改革中的标杆作用。而中国石化下属若干上市子公司的整合也一直备受瞩目。
    难解不等于无解。通过“一增一减”的安排,中国石化集团将送股与保持控股地位两个目标完美结合到一起。9月29日,中国石化股改方案实施;沪深证券交易所同日发布通知:由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完成股改,从10月9日起,G公司取消“G”标记;未股改公司加“S”标记。
    具有历史意义的股改,就此缓缓落下帷幕。
     徐工并购案遭遇“博客门”
    徐工并购案遭遇“博客门”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九章》
    黄金珠宝堆满厅堂,谁也没有办法保证不被抢走;拥有大量的财富和显赫的地位而不低调,那是自找麻烦。
    三一集团副总裁向文波,为互联网新产品———博客做了一个免费广告,同时也将自己打造成并购“超男”。
    2006年6月,向文波开始在个人博客上接连发文,对凯雷并购徐工提出强烈质疑。这项标的额高达30多亿元的外资并购案,由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今年年初以来形成的对外资“斩首式并购”高度警惕的氛围下,这起尚未获有关部门批准的并购案,命运出现新变数。
    徐工迅速进行反击,口水战从网络打到传统媒体,向文波名声大噪。这期间,《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
    企业的规定》先后于9月1日和9月8日实施,上市公司收购和外资并购行为面临全面规范。
    虽然一直声称向文波的“搅局”不会对并购案产生任何影响,但当事三方———凯雷、徐工集团和徐工机械,还是在协议有效期只剩下最后六个工作日的时候,签署了修订协议。根据新协议,并购完成后,凯雷和徐工集团将各持有徐工机械50%的股权,凯雷的持股比例和此前其所期望的85%的绝对控股权显然相差甚远。
    徐工并购案目前仍未得到有关部门批准。无论如何,“博客门”事件在使向文波知名度“爆棚”的同时,还提示出一个重要原则: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是避免错误决策的不二法门。
     “银泰系”首战全流通并购
    “银泰系”首战全流通并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老子·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千百条溪流河谷的领袖,就是因为他善于处在比他们更低的位置。
    在被称为“并购大年”的2006年里,“银泰系”因其从始至终的倾情演出,而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
    自2005年12月举牌S百大之后,2006年1月6日,“银泰系”又将并购战火烧到了鄂武商A的城下。“银泰系”对这两家公司的举牌,直接引发了商业零售类上市公司股价的全面上涨。
    与武商第一大股东武汉国资公司从交好到交恶,注定了“银泰系”这次并购将一路坎坷:虽然以市场化方式持有了武商合计达15.86%的股份,但“银泰系”却对武商经营没有任何发言权。不得已,“银泰系”决定于9月21日自行召集召开武商股东大会。在武汉国资及其盟友的联合狙击下,“银泰系”进入武商董事会的计划功败垂成,但是会议通过的“租金议案”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有利于公司业绩的议案遭到了武商董事长的最强烈反对。
    “银泰系”的命运折射出这样一个现实:在全流通市场建立初期,以市场化路线进行的并购必然与传统观念和力量发生激烈交锋。无论如何,在未来成熟的全流通市场上,市场化并购者对上市公司价值发现所作出的贡献将越来越得到拥戴;企图利用地方政府的支持,继续“抱残守缺”者,终将被市场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