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三大隐患值得警惕
当前,粮食价格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人们关注。有专家认为,此次粮食价格上涨最先是由玉米引发的,因此,玉米的能源热问题又掀波澜。
记者调查发现,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近年来我国各地玉米加工业迅速发展,不少产区新上和将上的玉米加工项目产能已经超过当地产量,全国玉米加工业正在走上大豆压榨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老路。 不少专家担心,前两年大豆压榨业的大洗牌,不久会在玉米加工行业再现。同时,由于加工需求持续扩大,国内生产的波动增长难以满足需求的刚性增长,未来几年我国将由现在的“玉米净出口国”向“玉米净进口国”过渡,粮食安全形势将增加新的“变数”。
玉米加工业已出现产能过剩态势
“近两年,在‘向玉米要能源’、‘向加工要效益’口号的推动下,以玉米为原料的生化制品、燃料乙醇、麦芽糖、柠檬酸、赖氨酸等生产不断扩大,上马的项目规模大、投资大,年处理玉米几十万吨甚至上百万吨,有的玉米主产县、乡一下铺开几个大厂,甚至隔墙相望”。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认为,当前我国玉米加工业正出现严重的重复建设。他警告:“前两年油脂行业加工厂的大洗牌,可能不久会在玉米加工行业再现。”
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今年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可达275亿公斤,比去年增产17亿公斤。本报记者 徐家军 摄
福建、山东、河北和东北等地的玉米加工企业在各地“跑马圈地”。山东的诸城外贸公司,除在山东本地建立了五家企业外,还在黑龙江建了两家企业。黑龙江的华润酒精公司、吉林的燃料乙醇公司等也都在建设自己的二期工程。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和大连商品交易所最新的联合课题研究报告说,在这一轮扩张中,玉米加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设计生产能力少则30万吨,多则100万吨。
东北是玉米加工企业密集建厂的重点地区。吉林玉米加工能力从2001年的28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50万吨。2006年,新建、扩建和拟建的加工企业继续涌现,吉林省粮食部门不完全统计,到年末全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将超过400家,其中12家企业的总加工能力就达到1200万吨。粮食问题专家、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孙立诚调研后发现,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十一五”末期,吉林全省食用、库存、畜牧业加上工业消化每年共需玉米2500多万吨,而吉林玉米常年产量仅1750万吨。
过去几年玉米加工品消费大量增长、未来需求猛增以及玉米产区政府的大力推动,带来了当前玉米加工业的扩张。但需求的增长无法掩盖当前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隐患。大连商品交易所最近对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玉米加工企业调研后认为,多数企业前景堪忧。
玉米市场正发生深刻变化
“十五”期间,我国玉米库存持续下降,总量供需平衡从宽松转为偏紧。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中国玉米加工业发展现状前景与未来玉米供给能力分析》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玉米供需状况将较“十五”期间紧张。在2007/2008年度或者2008/2009年度,我国将由玉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其理由是:
——需求刚性增长,而且增速大。目前,玉米作为口粮的消费职能已经明显弱化,现阶段的玉米需求主要靠饲料业和加工业拉动。从2003年起,我国玉米的深加工工业进入快速增长期。目前,玉米饲用消费所占总消费数量的比重增长到75%至80%左右,工业消费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到12%至15%左右。未来几年,玉米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仍将刚性增长。到2010年,仅酒精和淀粉加工所需玉米量就将比2005年增加1540万吨。
——产量波动性增长,而且增速小。在连年增长后,玉米产量下降的可能性很大。但结合当前玉米加工业、饲料业发展态势和农业生产条件以及未来科技、投入的增长状况分析,国内生产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预计“十一五”期间国内玉米的年均增长率为1.1%,到2010年玉米的产量水平达到14491万吨,仅比2005年增长791万吨,不能满足酒精和淀粉加工业增长的需求量。
——库存继续下降,难以弥补产需缺口。
粮食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玉米加工业的高速扩张和“净进口时代”的临近是我国粮食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这将是继大豆之后,我国第二个净进口的粮食品种和大宗农产品,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将出现新的“变数”。
——玉米产业可能重蹈大豆产业的覆辙。目前玉米的情况和当年的大豆非常相似。大连商品交易所有关人士说,2000年前后,我国大豆压榨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而目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一半被外资收购,外资企业不仅出手迅速,而且出手大方,在收购大豆加工企业的同时,毫不怠慢地在收购饲料加工企业,从沿海到内地加紧布局,下一步出手玉米深加工企业应该没有意外。如果玉米加工拱手让与外资,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将变得极为严峻,其影响肯定比大豆更广泛、更深远。外资控制大豆压榨厂后只用进口豆造成的豆农“卖豆难”,目前已在东北产区上演。
——产销区域布局、粮食物流形势将发生变化。“玉米加工热”浪潮带来的原料供给压力,使越来越多的玉米加工企业把生产地区从华北向东北转移。加工企业密集建厂将加快东北地区玉米的消化速度和东北地区作为玉米主产区地位的蜕变速度。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说,目前,东北地区每年约有1800万吨左右的玉米可以作为商品粮输出省外,预计在三五年的时间里,这个数字会降低到500万吨以下。粮食就地消化导致的东北原粮外运减少,已经在亚洲最大的粮食物流港口——大连北良港显现。大连北良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林谦说,今年上半年,北良港实现吞吐量471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77万吨;东北几个港口的玉米转运量为945万吨,同比下降了20%。
——其他“连锁反应”值得注意。首先是影响饲料工业、畜牧业。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孙立诚说,加工工业消耗大量玉米,必然抬高玉米价格,减少玉米供给,饲料工业如何保证平稳发展,畜牧业如何寻找替代饲料应该提上日程。其次,连带引发其他粮食品种供给及价格的变化。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材料称,玉米的农产品属性中加入工业品的特征,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但价格弹性和波动性也将增大。这将使玉米的供应趋向紧张化,也将改写现有的玉米与小麦、稻谷等农产品的比价关系,并带动这些农产品价格和供求的变动。第三,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地位受冲击。加工企业的规模日益庞大,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地位将受到很大影响。
[业界观点]
姜建华吉粮集团副总经理:玉米净进口将成为现实
美国是全球玉米生产、消费、贸易及定价中心,自身生化能源消费将使其在三四年左右的时间内,用于酒精生产的玉米消费量将达到7000万吨至8000万吨,其出口量及份额必将缩小。而我国玉米出口也将大幅减少,06年上半年出口227万吨,仅为05年同期的46%。从目前情况看,后期玉米出口受成本影响,出口量将比去年大幅减少,难以达到预计的出口量。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玉米出口必将继续大幅度下降,而净进口将成为现实。
政府应进一步吸取油脂加工行业大规模上项目的教训,加强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审批,在现阶段严格控制新上马项目数量,防止产能过剩造成的资源浪费。特别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有条件进口玉米的港口建立深加工企业,而不是“一窝蜂”涌向主产区建厂。
李荣杰安徽丰原集团董事长:用好国内国际两个资源
我们应更积极地参与到世界粮食市场的竞争当中,更充分大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粮食和土地资源。一方面,应该在确保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让我们的粮食进口更加透明,逐步加大粮食进口量,通过市场信号鼓励世界上其他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加大粮食种植。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政策许可、金融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到外国去购买土地种植粮食。目前,安徽、东北等地已经有企业到俄罗斯、菲律宾购买土地种玉米。
建议政府对生物制造产业尽快实施产业规划,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和生物制造产业的大规模工业示范;同时,引导市场消费,对一些替代石油化工产品的生物化工产品,制定行业标准、产品标准,进行政策性市场推广;并对生物制造产业进行财政金融政策扶持,降低贷款门槛,减免税费。(本报记者林艳兴 葛如江 王建威)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