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农村金融"失血":机构大撤退 "一社"难支"三农"

   河南临颍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玉米制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以上。如果这里的玉米制种歉收,全国的玉米种子就要涨价。但正在这个县急需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的时候,各类金融机构却开始大规模撤退。1999年,全县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78家,到2005年底下降为21家,不足原来的1/3。

  临颍县金融机构的减少,只是河南农村金融“边缘化”的一个缩影。1999年,河南共有国有商业银行机构3416个。2004年,这一数字已减少到1842个,比1999年减少46%,平均每个县减少了12个。

  对此,金融界最普遍的一个说法是“银行也是企业,是企业就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言下之意是,农村市场所产生的利润不值得金融机构去经营。

  日益“边缘化”的农村金融

  据有关人士透露,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已经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安排经营系统布局时,一级行基本上在东南沿海布局,是利润主要来源区;二级行在中部地区,利润中等;三级行在西部地区,利润微薄,可有可无。这种布局表现在微观层面,就是银行经营重心向中心城市转移,向优势行业倾斜。农村市场越来越走向金融机构的“视线之外”,成了一块“鸡肋”。

  另外,河南包括农村市场在内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影响了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这主要表现为个人和企业的失信行为导致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 ,而银行一旦诉诸法律,却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讨债十分困难。

  随着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大撤退,农村经济的“贫血症”和“失血症”日益严重。

  症状之一:资金大量上存外流。据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对全省120多家县市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统计,截至2006年6月末,这些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808.0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496.77亿元,净存差1311.25亿元。剔除法定准备金、备付金、固定资产、联行汇差和亏损占用等因素,约有1230亿元资金被上存外流。而1997年,这120多家县市国有商业银行的净存差只有121.8亿元。

  各地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机构被人们称为“资金漏斗”。1997年,河南县域邮政储蓄机构存款余额仅为110亿元,但截至2006年6月末,这一数字已增长为1195.79亿元,增长了18倍。邮政储蓄在全省金融机构储蓄存款所占比重,也从1997年的1.82%增长到2004年的15.29%,这笔存款中的相当部分来自农村。邮政储蓄资金的不断增长,加剧了全省农村资金的外流。

  症状之二:资金的非农化使用现象严重。在河南,突出表现为:信贷资金向中心城市和工业城市集中,向优势行业集中,向大型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调查统计表明,2004年末,郑州、洛阳、安阳、新乡、焦作五个工业城市贷款余额占全省贷款余额的72.47%。其中,仅郑州市贷款余额就占全省的57.02%。电力、电信、交通、钢铁、电解铝、石化六个行业的26户企业贷款余额,占到全省贷款余额的23.68%。

  求“两败”还是谋“双赢”?

  无论是金融机构的撤并,还是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其结果是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资金供给能力严重弱化,农村地区从银行获得服务的空间大大缩小。

  由于银行经营体系等方面的原因,“燃眉之急”的需求大多被遏制,演变成日益普遍的“贷款难”现象。

  临颍县有一家制种企业市场前景非常好,但由于无法提供有效担保,在当地一直难以获得贷款。后来,这家企业在外地银行的支付下获得了发展,并成为上市公司,募集到资金五亿元。鉴于临颍县的金融环境,企业一气之下将总部迁到了北京。

  “贷款难”现象,看似是企业和农户发展中的问题,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银行资金流动性越低,就意味着经营成本越高,利润空间越小。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资金已超过10万亿元,而全国银行业的信贷资金余额也不过30多万亿元。资金流动性过剩,正在成为国内银行业发展的难题之一。

  一“社”难支“三农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退出,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与农村有着必然联系的农村信用社。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形势下,曾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村信用社,却难以独力扛起支持“三农”的重任。

  目前,河南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存款数量仅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40%左右,而“支农”贷款数量却占到全省金融机构“支农”贷款总量的90%左右。其中,67.4%的农户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贷款需求满足率达到84.3%。今年,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支农”贷款投放量已达到290多亿元。

  然而,仅靠农村信用社这一家金融机构,很难满足河南农村、农业和农民对金融的需求。一“社”难支“三农”是全省农村金融现状的真实写照。

  在采访中,睢县县长陈向阳将农村信用社喻为一家“半残疾”的金融机构。因为它只能给农民提供小额信贷,既不能为企业融资,也不具备正规金融机构应有的一些特征。

  截至2005年底,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3942.83亿元,但农业贷款余额一项全省仅有800多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农业贷款余额就达到457亿元,仅占39.3%。这对于资金需求量巨大的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仅是杯水车薪。

  农村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却是一“社”难支“三农”,如何化解这一矛盾?

  在前不久召开的首届河南金融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巴曙松博士认为,发展农村金融,关键要对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进行差异化的评估和评价。然后,针对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和市场空白,相应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目前,银行业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在非农领域,电力、电信、交通、钢铁、电解铝、石化等优势行业的企业,被银行视为优质客户。一旦有资金需求,各家银行往往是一哄而上。而县域地区的一些中小企业,不管企业产品是否有市场,只要不能提供可以担保、质押的对象,一般很难获得银行信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境况更糟。由于受农业生产季节性影响,这类企业的资金需求也往往是季节性的,而且数额较大。由于银行无法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此类信贷进行风险控制,企业只能坐失良机。

  对于此类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认为,必须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强中央银行 信贷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和丰富支农金融产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是实现支农资金多元化供给的理想选择。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计承江认为:首先,各级政府必须集中部分财力优先投入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栽下“梧桐树”,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跟进制造条件;其次,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将信贷资金投放到风险较高、商业信贷不愿投放的领域,分散商业信贷的风险;第三,用“梧桐树”――良好的外部金融生态环境和项目,引来“金凤凰”――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参与;最后,合作性金融、民间金融等跟进,实现“百鸟朝凤”,使农村金融繁荣起来。(记者:訾红旗)

(责任编辑:王燕)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农村 | 金融机构 | 贷款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