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对中国食用油行业来说,是波澜起伏的一年。仅仅一年时间,整个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行业整合悄然进行。2006年初,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我国压榨业目前已经形成东北、环渤海、江浙、华南、内陆等5个压榨圈,这种相对集中的产能分布,将有利于企业间的竞争,形成规模化经营。
食用油市场
迎来品牌寡头时代
2006年3月,国内最大粮油进出口商和食品加工集团中粮集团与中谷集团合并组建新的中粮集团,新中粮集团的资产总额达到700亿元。
12月26日,丰益国际收购嘉里粮油,交易额27亿美元。交易完成后,丰益国际成为亚洲最大的农业集团。新公司旗下大豆压榨企业将达到12家,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3.4万吨,年可加工大豆能力达到1000万吨,同时拥有8家花生、棉籽和菜籽压榨厂,其规模与并购中谷后的中粮集团不相上下。
根据统计,中粮旗下的“福临门”、“四海”、“五湖”、“喜盈盈”、“维益”、“康盛”等多个粮油品牌占据了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30%以上的份额。而嘉里粮油旗下以“金龙鱼”为代表的油料品牌则占据了45%以上的市场份额。两者控制了75%以上的中国食用油市场份额,称其为油料市场两寡头实不为过。
外资已完成
对压榨原料的控制
据了解,中国2005年需求大豆数量超过4000万吨,其中近1700万吨国内可以自给,其余依靠进口,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正逐年加强。有机构预测,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将超过3000万吨。据悉,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多数中国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而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4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据了解,嘉里、益海合并过程中,通过股份置换,ADM将持有丰益国际的股份。
此外,目前棕榈油是除大豆油外中国第二大消费食用油,也是调和油生产的主要原料。中国几乎全部棕榈油都依赖进口,年进口棕榈油450多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东南亚。而合并后丰益国际将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公司之一,将在中国棕榈油进口中大举获利。这似乎意味着外资已经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控制。
内外部原因驱动
行业整合有其必然性
近几年来,国内油脂行业发生了一系列根本变化。一方面,由于消费需求快速释放,行业内企业规模随之壮大。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2005年初正式对外公布的一份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公告中称,我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我国的大豆压榨能力严重过剩。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加大了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在整个市场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国内大豆产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加工原料短缺,油脂加工业已成为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内产业(当前中国大豆、豆油、棕榈油进口依赖度分别达到63%、85%和100%),行业盈利受全球化因素影响较大。由于这些深刻的内外部原因驱动,国内粮油行业进行整合有着其必然性。整合是行业的必然趋势。这种整合不但发生在经营面临困难的企业中,也同样会出于经营业绩优良企业的战略诉求而发生;小企业使然,大企业亦使然。这是因为,行业进入整合期,也是优势企业可以以最低经济代价来建立完整油脂加工、营销、物流系统,延伸自身粮油供应链的历史机遇,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国内企业应对
行业整合中的挑战
众所周知,国际大豆行业所存在的“南美化”现象,其所反映的就是跨国资本对南美大豆资源的掠夺和控制。目前跨国粮商通过在南美等国大力兴建加工、仓储、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垄断了全球80%以上的出口份额。而这种情况有可能在中国重演:主产区出现“卖豆难”,国内大豆(非转基因)产业供应链可能将会断裂。而目前,在国内反垄断 法尚未出台、政府调控职能缺位、国际市场风险控制应急机制尚未建立、行业协会力量薄弱、国内期货市场尚在整合培育中的背景情况下,能否组建一批具备大型规模、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勇于自主科技创新、风险管理力强的粮油集团,就成为突破跨国粮商直接掌握资源和供应链重围、打破国际不公平竞争环境和现有定价机制的关键和必由之路。
从2006年食用油市场发展过程来看,随着我国粮油市场的不断开放,行业整合在所难免。而在这过程中,国内企业理应成为主角,特别是那些有着规模、品牌、经济集聚效应的企业,更要积极应对挑战。国家有关部门应细化和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以支持现有国内企业之间的重组整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限制新增产能,以资产资源为纽带,加快兼并和重组步伐,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的产业新政。(余 辉)
来源: 市场报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