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上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CPI )上涨1.5%,其中12月份上涨2.8%。由于12月的CPI增幅大大高于市场预期,人们普遍预期,央行将在今年一季度加息,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和遏制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资产泡沫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显示,除去年12月涨幅从11月的1.9%一下子冲高至2.8%外,从结构分析,除了粮食和食品之外,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衣着价格指数稳步走高,市场预计今年一季度的通货膨胀率会明显提高。
这种格局的变化表明,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力量已经不再局限于粮食、公共服务提价等外在因素,经济增长、需求增加等内在因素的作用开始增强。
之前,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更多地是着眼于解决金融体系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因此,采用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央行票据等手段回笼流动性。但从去年末开始,央行对通货膨胀的关注度陡然提升。
央行最新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透露了这种关注。央行表示,今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确定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长16%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则是按照2007年GDP预计增长8%左右、消费物价上涨预计不超过3%的宏观经济发展要求考虑的。
强调货币供应 量目标的确定是在消费物价上涨不超过3%的基础上考虑的,说明在流动性泛滥和消费物价上涨的现实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从侧重增长转为同时关注通货膨胀。
去年上半年以来,因为低利率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放大,呼吁央行加息的声音越来越强。经济界认为,低利率鼓励了投资尤其是低回报率投资的快速增长,加剧经济内部失衡,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低利率使银行承担了过高的风险,不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另外,低利率催生资产价格泡沫,为了保值,人们盲目追求投资渠道,蜂拥购买房地产和股票,降低了资本市场筛选优劣企业的功能。而且,维持低利率还可能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
在是否加息问题上取得广泛认同之后,人们更关注的是央行加息的幅度以及时间。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央行首次加息幅度将达到27个基点。作出这个判断的理由是央行货币政策目标明确表示,将根据消费物价上涨不超过3%的幅度制定相关政策。由此推断,为了保证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基本持平,一年期存款利率应该维持在3%左右。也就是在目前水平上上调27个基点左右。
而在时间方面,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投资和银行信贷往往在一季度比较活跃。另外,由于去年粮食、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的滞后影响会在今年显现,因而CPI的增速在今年可能加快,通胀压力明显增大。经济学家们据此认为,央行可能会提早在一季度出现投资过热前即进行加息。
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如果同时考虑到资产市场今年可能虚火更旺,并影响到储蓄率,央行很可能在年内连续加息两次。他们认为,首先央行会在一季度加息27个基点,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达到2.79%和6.39%的水平。随后,央行会看物价水平变化,如果消费物价指数 CPI连续三个月同比增长接近3%,央行则会在适当时间进行第二次加息,再提高27个基点,使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达到3.06%和6.66%的水平。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