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妍
●未来,A股市场的投资者要学会在一个更宽松、更市场化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投资,抛弃“政策市”思维
●非流通股流通可能引起A股市场的扩容压力。隐藏在其后还有一个更重要问题,那就是要警惕在持续减持过程中,出现国有股操纵市场 的可能
●减持国有股的初衷之一是为了充实社保基金,解决政府多年对民众的欠账。
2月27日,猪年股市开市第二天。前一天刚刚开户进入股市的股民还没来得及捂热刚买入的股票,即遭遇了A股十年来的最大重挫。
当天,上证综指跌幅达8.84%,深圳成指下跌9.29%,沪深300指数下跌9.24%。
满眼的绿色跌停板,让互联网上甚至出现“超级利空血洗股市”的描述。不少老股民,甚至还将这一天与1929年美国华尔街相提并论。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抛售股票的旋涡,这被称为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11个金融家为此自杀。
中国股市究竟怎么了?为何在一个多月的交易时间内,竟然出现两次急速、深幅下挫?《财经时报》就此采访了多位研究股票市场的专业人士,他们多数认为,暴跌只是一种短期的巨幅震荡和调整,在上证综指位于3000点时,类似地调整将能更好夯实未来继续上涨的基础。
这些专家向《财经时报》强调:“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基本面并未改变,因此,暴跌并不会影响未来A股牛市 的长期预期。但有关部门需要通过这次暴跌警醒——并非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就万事大吉,A股市场还有多项改革需要继续,唯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奠定A股黄金十年的基础。”
拆解传闻
对于A股历史上罕见的下跌,市场传闻四起。
《财经时报》采访了数十家机构投资者、多位研究股票市场的专家,并根据采访情况汇总,大致可将市场传闻分为:“银监会查处违规入市资金的力度超预期”、“即将召开的两会 可能会提出征收资本利得税的议案”、“大非小非连续减持(即非流通股持续减持成为流通股)”、“机构投资者遭遇赎回或者换仓引发抛盘”、“证监会或有人事调动”等。
有意思的是,一向轻松谈论市场表现的机构投资者和业界专家,在面对《财经时报》此次采访时,几乎都特别强调“我和你谈可以,但请不要将我的名字写在报上”。
在这些人士看来,尽管传闻众多,但仔细拆解下来,真正能对股市构成实质影响的并不多。
信诚基金(信诚基金新闻,信诚基金说吧)有关高管向《财经时报》分析称,银监会查处违规入市资金的形式和做法比以前的查处更加具体,但短期影响心理大于实质,因为目前市场新增资金的主体还是居民储蓄的转移和各种合规资金。
“人大提出征收资本利得税的议案的确有此可能,但提出议案和通过、执行是两个概念,2007年,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是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这一切都需要稳定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信心,因此,短期内实行的可能性不大。”
“老故事”思维
在2月27日暴跌后的随后几日,A股市场仍处于大幅震荡中。不少投资者开始通过互联网、媒体呼吁,希望有关监管部门能“站”出来发表言论,稳定市场和投资者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2月28日,A股市场曾经出现强劲反弹,对于反弹原因,证券业界普遍认为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两会”前,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全面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文章。
这篇文章被视为高层稳定投资者信心、继续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信号。
然而在3月1日,股市再度大幅下挫。这使得“有关部门应该出来发表言论”的呼吁再度抬头。
“真有意思,以前大家都说A股市场是个‘政策市’,现在政策不过分干预这个市场,反而有人还老要求政策来干预。”
一位证监会官员私下向《财经时报》表露出上述想法,在他看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接近尾声,未来,A股市场的投资者要学会在一个更宽松、更市场化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投资;证监会未来的重要工作,将是进一步加强监管。
“习惯新的投资环境?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我们在这个市场已经投资了17年,有很多老毛病一时改不了的。”针对证监会官员的表示,一位老股民向《财经时报》作出回应。
十余年来,闻新股发行“扩容”色变,是中国股市独有的特色,这一特色伴随着中国股市存在了十余年。伴随十余年的另一个老故事就是“政策市”——每当有重要的政策出台,投资者就会揣摩:监管当局认为股市太高了?需要调整了?甚至包括“政策怎么还不出台”?
随即,股市可能因此暴涨或暴跌。
警惕国有股操纵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市场人士认为,“非流通股持续减持成为流通股”也是上周股票市场大跌的一大因素。
“实际上,他们考虑的仅仅是非流通股流通可能引起A股市场的扩容压力。隐藏在其后还有一个更重要问题,大家似乎并未注意到,那就是要警惕在持续减持过程中,出现国有股操纵市场的可能。”
一位研究股票市场的专家向《财经时报》记者举例说,2006年6月19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有1093万股“限售流通股”被解禁。这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启动13个月以来,首批被暂时限售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开始成为一股足以左右市场价格的重要力量。
这不仅取决于国有股或法人股在市场中极高的占比,而且,这批持股人握有足够充分的内幕信息。
恰于此时,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向文波博客,向文波新闻,向文波说吧)利用自己的博客放出消息——三一重工将以更高的出价与凯雷争购徐工科技。此言一出,三一重工的股价上蹿15%。
这让不少市场人士怀疑向文波在为限售法人股减持做“托儿”。
类似情形是否同样会发生在被解禁的其他国有股身上?
这位专家继续举例说:“比如全流通之后,就算国有股或法人股不许随意减持,持有者也完全有条件进行投机性卖空操作——先悄无声息地卖掉部分股票,然后放出负面消息,乘大量抛盘压低股价之后,再补回等量的仓位,最后公司出面证实消息是假的,股价回复原位。”
“年终的账面上看,国有股、法人股一股未少,但一年间的操作,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持有人获利丰厚,而且一切都没惊动监管者。”
记者仔细研读了国资委、证监会自股改启动之后公布的所有文件,确未找到相关规定。
国有股的增持或减持要不要有人监管?谁来监管?等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几乎均未找到答案。
中国股市现有1400多家上市公司,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接近900家;在这些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占到总股本的64%,其中74%为国有股(包括国有法人股),总规模3400多亿股;对于某些上市公司而言,它们的国有股和法人股持股规模高达30%-70%。
这样的持仓量足以操纵这家公司的股价。有关专家因此通过《财经时报》呼吁,管理层必须密切关注上述动态,否则,恶意操纵市场的行为在所难免。
别忘了社保基金
这位专家还向《财经时报》指出,从2007年开始,上市公司国有股流通的节奏将越来越快、流通数量也会越来越多。一个相应的问题将是,众多国有股的持有者(各级国资管理部门,或国资部门授权的管理机构),此后是不是可以对所持国有股做自行处置?
目前,沪深两地股价市值还在不断走高,对繁荣股市和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的专注,似乎早已让人忘记了当年的一个重要承诺——减持国有股的初衷之一是为了充实社保基金,解决政府多年对民众的欠账。
“不过,这件事好像没人再提了。”
2001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个《办法》的问世令人振奋,政府对百姓的多年欠账,终于有着落了。
据权威部门的测算显示,到2006年底,养老金资金将出现1.8万亿元缺口。但截至2005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仅有2000亿元;各地社保基金(除试点省份外)基本是空户,甚至是负数,而几乎全部都在靠年轻人所缴纳的社保费用,支付老年人的社保所需。
目前,社保基金的来源比较单一,分别是中央财政预算拨款、部分公益彩票的发行收益和一点点国有股境外减持的收入。这三条渠道的入账,仅仅能让社保基金的规模每年增长200亿元左右,远不足以填补养老金的巨大缺口。
“如何扩充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通过在A股市场减持上市公司国有股、或将部分国有股划转给社保基金,是一个极其现实而有效的方法。但遗憾的是,当年对国有股该不该减持、如何减持、以及减持时机等问题的讨论,削弱了人们对国有股减持用途的关注度。”
他向记者介绍说,当时,国有股简单一卖了之的方法遭到了市场各方强烈反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对浪潮,2002年,国务院停止了境内国有股减持。
一个涉及数倍于A股投资人、涉及全体公民切身利益的计划,就此搁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案搁浅的根本原因,是公众反对国有股在股票二级市场直接出售,是股权分置改革尚未找到各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而绝非反对用国有股减持收益充实社保基金。”
他向《财经时报》呼吁:“通过市场出售国有股,借以筹集社保基金的条件已然成熟。”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