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哪些经济词语上周最热,一定非“股市”与“宏观调控”莫属。股市让大家的钱包变得比过去更鼓了,而大家担心的是,会不会出现宏观调控,让大家的钱包瘪下去。这种担心导致股市屡次出现动荡走势,在上周五表现最为明显。
同一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7关口,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比率累计约为7%。理论上,快速的货币升值导致热钱进入从而使流动性过剩问题更为严重。
值得关注的是,一直呼吁政府不要干预市场的部分海归经济学家,一反常态地呼吁政府应出手给股市降温,以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谢国忠、陶冬、左小蕾等。
如此氛围中,政府给股市降温的行动似乎如箭在弦。上周四,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发表题为《新一轮宏观调控箭在弦上》的文章,仅仅是标题就令投资者心跳加速。
市场人士预计,政府可能采取的冷却股市的调控措施包括:官员反复提示风险;征收资本利得税;鼓励大盘蓝筹出售国有股份;央行“双加息”政策等。
敏感的市场也迅速反应。上周尽管上证综指冲上4000点,但在上周五出现了大幅震荡行情。调控并非针对资本市场
“理论推断和现实表现并不一定一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曾经加息十几次,但道琼斯指数仍在不断上涨。
吴晓求分析,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将会与原有的政策保持持续性,主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加息,“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加息周期”;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继续发行票据回收流动性。
对于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及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这样解释: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方面,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而抑制通货膨胀的根本目的则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并避免经济发展出现较大的波动。“物价变动、资产价格、经济增长以及投资增长等诸多因素都需要关注,它们都处在货币政策的影响范围内。”他说。
那么,预计中实施的货币政策是否真如市场恐慌的股市“丧钟”?吴晓求认为,新一轮宏观调控并非针对资产价格,其目的是为了预防目前偏快运行的宏观经济出现过热。从去年以来实施的包括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加息等货币政策来看,都不足以影响资产价格变化。此外,对于征收资本利得税的传言,吴晓求判断,采取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来给股市降温会比较慎重。支持市场上涨的因素并未改变吴晓求表示,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虽然会在心理上对投资者造成压力,但并不会如理论推断那样对股市产生不良影响。“支撑市场上涨的五个因素并未改变”。这些因素包括:股改的制度效应还在持续释放,大股东行为从掏空转向通过做大、做强、“做多”上市公司来实现股东价值;上市公司业绩切实提升,很多机构预计今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将比去年增长30%以上;人民币稳步升值带来了资产价格的上涨;蓝筹股的回归使市场的投资功能越来越强;一部分上市公司投资于上市公司、上市金融机构,使得资产增值按倍率速度上涨。
“目前,市场存在的是结构性泡沫。具体而言,就是一些迹象表明某些资产的价格存在高估,这种高估也与投资者的结构特征相关——当然,是否真的高估,也要由市场来检验。”吴晓求表示,正是这种结构性泡沫使得市场更为脆弱,表现为投资者心态不稳,资金大进大出。因此可以判断,资产价格高估的个股将是股市中受政策调整影响最大的部分。
一直为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摇旗呐喊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持同样看法。他特别指出,舆论对周小川行长的言论可能出现了“误读”。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出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央行近年来对资本市场的重视及实施的货币政策有很大关系。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中国以银行间接融资占主导的局面,扩大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从而降低银行坏账带来的金融风险,最终目的是为宏观经济健康前行保驾护航。
上述看法在央行上周四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已经得到印证。该报告对资本市场发展表示了积极肯定,同时担忧宏观经济由偏快向过热转化。报告提出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应对宏观经济发展中的包括流动性过剩等结构性问题。
作者:本报记者宋华
其发展加速受宏观调控影响与市场机会驱使,也符合国外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 宏观调控诱发和推动了融资多元化的进程 一般而言...
2007-05-14 09:55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