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6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布鲁塞尔结束了为期5天的闭门会议,会议发表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二部分的梗概,指出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图为2006年11月16日,在新西兰东南部城市达尼丁附近海域,一架直升机在冰面上着陆。 新华社/法新
全球变暖是德国海利根达姆八国集团(G8)峰会的主要议题,也是考验欧洲与美国关系的重要“关卡”。
针对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5月31日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长期战略”,峰会东道主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和英国政要2日“拉响警报”,告诫美国别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另起炉灶”。
英德警告
在即将启程参加八国集团峰会前,美国总统布什5月31日出人意料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根据布什的计划,美国将邀请全球十几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从今年秋天开始举行一系列会议,并争取在2008年年底前共同设立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
德国和英国政要2日表示,在遏制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中,欧洲不会容忍联合国框架以外的“另一个进程”。
东道主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说,有关气候变化的谈判,必须发生在现有的联合国框架内实施,“对我来说,这点没有商量余地”。
默克尔说,规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有必要在2012年底前产生《京都议定书》的“继承者”,但是,起主导作用的仍应是联合国,而非某些国家或者国家团体。
英国国际开发事务大臣希拉里·本对此表示同感。英国《卫报》援引本的话说:“最终,我们只能在一个框架内达成一致。我认为,这点非常清楚。”
另起炉灶
应对气候变化是东道主德国一心想在G8峰会上取得突破的议题。德国政府为此针对发达工业国家提出“2摄氏度目标”,即在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不能超过2摄氏度。要达到这一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时必须比1990年时的排放量减少50%。
美国是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布什政府2001年以拖累美国经济、损失就业岗位为借口,退出旨在要求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并一直拒绝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此饱受国内外抨击。
在发表所谓“长期战略”后,布什2日在接受德国《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说,他“自信”默克尔总理能赞同他的应对气候变化“动议”,并认为气候变化议题不能成为G8峰会上美德之间的一个“楔子”。
但默克尔并没有买布什的账。她强调,欧洲对布什试图另起炉灶的计划深表不安。预定参加海利根达姆峰会的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对布什的批评更显直言不讳。他说,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美国喜欢强调“市场机制”,但“市场机制只有在设定有约束力的目标后才可能发挥作用”。
“皇帝的绿装”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布什政府的一贯立场是:新技术,而非人为减排,才能“决定性地”减少温室气体。因此,布什对默克尔的动议一直持消极态度,甚至多次暗示不惜与欧洲人“决裂”。
但为什么布什在即将前往海利根达姆之际,抛出这么一个“长期战略”呢?
德国《明镜》周刊记者马克·皮茨克认为,布什为避免再次成为全球变暖问题上的“害群之马”,先发制人以求占据“制高点”。
“明摆着,这是一次聪明的公关行动,”皮茨克说,布什这么做,一方面能向美国国内显示,自己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足够“领导力”和“主动性”;一方面能堵住G8峰会上批评者的嘴——如果他们反对布什的“长期战略”,布什有可能反咬一口,给他们贴上“抗拒分子”的标签。
布什释放的另一个信号是:在全球变暖问题上,美国是“带头人”,华盛顿不容许欧洲人主导这一议题。
更有不少批评者认为,鉴于布什将在2009年初离任,而有关“长期战略”的一系列会议要拖到2008年底,显然是布什准备把这一棘手问题与伊拉克问题一样,抛给继任者,自己拍拍屁股走人,并无在任内解决的诚意。
难怪《明镜》记者皮茨克不无讽刺地说,这是布什给自己套了件“皇帝的绿装”。(冯武勇)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