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我国宏观经济 内外平衡与政策搭配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外部失衡日趋严重,其突出表现是经常项目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迅猛增加。外部失衡的加剧,对宏观经济的内部平衡产生了巨大压力,如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等,这已经引起了政府决策部门和经济学界的关注。

采取何种调整政策,使经济外部和内部同时趋向平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对的紧迫问题。本文运用开放宏观经济学内外平衡理论,对我国经济外部失衡的成因及其对内部平衡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内外平衡兼顾的调整政策搭配。

  宏观经济的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开放宏观经济学内外平衡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存在着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且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个开放经济体的内部平衡是指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即当一国的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且价格水平保持稳定时,就称之为宏观经济达到了内部平衡。外部平衡则通常是指经常项目的平衡。宏观经济的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经济外部一旦出现失衡,它会通过经济系统本身的自动调节机制,对内部平衡产生影响,然后再反过来影响外部,使之趋向平衡,反之亦然。

  经济系统本身自动调节机制的基本原理是: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某种原因,一国的经常项目出现了顺差(逆差),在资本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将会增加(减少),如果央行不采取中和措施,基础货币将增加(减少),进而货币供应量将会增加(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会从两方面对经常项目产生影响:一是它会使利率下降(上升),这将刺激投资的增加(减少)。投资的增加(减少)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收入增加(减少),将会使进口增加(减少),从而使本国的经常项目顺差(逆差)缩小。这一过程会持续下去,使经常项目趋向平衡;二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将引起国内价格的上升(下降),进而引起实际汇率升值(贬值),这一般会导致本国产品竞争力下降(上升),从而使经常项目趋向平衡。从这种自动调节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是紧密联系的。

  自动调节机制有时是不完全的(如收入调整的不完全性和价格黏性),这时可以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使外部或内部恢复平衡。根据开放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理论的政策分析法,如果经济没有达到内部和外部同时平衡,那么需同时搭配两种政策,即实际汇率政策和国内需求调整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使之趋向于内、外平衡。在实际中,政策调整方向的选择和力度的确定,取决于当前经济的内、外平衡状况。比如,当前经济出现外部严重失衡,即经常项目过度盈余,这时需要采取实际汇率升值政策,这将使出口下降,进口上升,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缩小。出口下降会使总需求下降,进而产生就业压力和通缩压力,因此还要配合以扩大内需的政策,使经济保持内部平衡和平稳增长。这两种调整政策同时作用,使经济趋向内、外部同时平衡。政策调整的力度,取决于经济内、外部失衡的程度,如若外部失衡严重,则汇率政策的力度相对大一些。

  我国经济外部失衡状况及其成因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但从经济内、外平衡的角度看,国民经济明显存在外部不平衡。从外部看,1994年后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一直存在,进入本世纪后显著扩大,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迅猛增加。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占GNI的比率从2001年的1.4%上升到了7.2%(见图1),2006年贸易顺差达到了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据最新统计,2007年1季度贸易顺差464.38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近2倍。经常项目长期顺差和显著扩大,导致了外汇储备迅速增加,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000亿美元,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从内部看,本世纪初以来GDP保持了快速增长,大部分年份CPI增速在2%以下(见图1),从通胀率来看,可以说内部基本保持平衡。

  理论上讲,外部失衡将会通过经济系统本身的自动调节机制,对内部产生影响,经常项目大量盈余将引起货币供应量快速增加,通胀率上升。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经济内部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央行采取了力度较大的中和措施,对货币供应量进行了控制,自我调节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因此,外部失衡对内部的影响不显著。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显示,2004〜2006年国外净资产余额分别比上年增加50.8%、34.9%和35%,而同期国内净资产分别比上年减少45.2%、91.6%和898%,可见央行中和措施的力度相当大。近年来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关注点主要是控制通胀,实现内部平衡,除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大量对冲由于外汇增加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外,央行还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2006年M2增速为15.7%,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基本上达到了年初15%的控制目标。

  采取何种调整政策,使经济外部恢复平衡,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首先应弄清造成失衡的原因,对症下药。目前对我国外部失衡的主流解释是,我国的消费率低,储蓄率高,为消化这些储蓄,投资率也随之不断升高,即便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储蓄也无法完全被投资消化掉,从而注定会出现经常项目顺差。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在利用开放宏观经济恒等式(CA=S-I)的右端来解释左端,是把经常项目(CA)完全当作储蓄(S)行为与投资(I)行为的结果,作为一个被动存在的差额。开放宏观经济学有关理论强调恒等式反映的是一个客观结果,而不具有解释宏观行为的功能。经常项目顺差(CA>0)意味着国民储蓄大于投资,但它并不表明三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因为CA,S和I是相互决定的反映外生政策作用的内生变量(奥伯斯法尔德,若戈夫,《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国际宏观经济基础),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P20)。因此,对我国外部失衡成因的分析,必须从恒等式之外的外生政策因素入手。

  我们应该注意到,上述内外平衡理论的自动调节机制中有两个隐含的条件,一是贸易政策不对进出口产生影响。如果贸易政策具有某种倾向性,如对出口的鼓励和进口的限制, 那么自动调节机制将会失灵;另一个条件是经济政策的取向,如货币当局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心,采取中和措施或其它措施对货币供应量加以控制,那么自动调节机制也将失去作用。这些条件也就成为引起恒等式中各变量发生变化的外生政策因素。

  运用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后,我们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奖出限进”的对外经济政策是导致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所谓“奖出”是指对出口的各种鼓励,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退税政策。自1985年开始,我国一直全面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期间虽有调整,但出口鼓励政策没有变,目前平均的出口退税率在13%左右。此外,政府还对出口企业给予充分的信贷保证以及利率优惠;二是低汇率政策。开放条件下,汇率构成宏观经济平衡条件的一个关键性政策调节参数。维持一个低于均衡水平的名义汇率,是我国实现“奖出限进”、实现盈余目标最为基础性的要素。近年来由于人民币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难以对美元和其它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做出反应,加之我国的通胀率被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结果是名义汇率保持稳定,而实际汇率却不断贬值(见图2)。2002~200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年均贬值9%,同期贸易顺差随之不断扩大,表明外部平衡的变动与实际汇率的变化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所谓“限进”是指对进口的各种限制政策和较高的关税水平。在进口管理制度方面,长期实施配额和许可证制度,估计1999年许可证与配额管理控制占到进口额的20%,目前的控制比例约5%左右。此外进口限制政策还体现在对企业和个人用汇的严格控制上。在关税方面,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的关税水平是比较高的,2001年平均税率约为17%,而同期发达国家的加权关税水平在3.8%左右。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关税水平有所下降,关税平均水平陆续降到15.3%和12%,2005年关税税率降到10%。

  综上所述,无论是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的安排,还是进出口政策安排和管理法规的设置,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实际上实行的是“奖出限进”的出口导向政策,其政策效果必将使对外贸易倾向于盈余。从CA构成储蓄一部分(S=CA+I)的意义上说,“奖出限进”政策功能的发挥,本身就是在激励储蓄,抑制消费,造成经常项目顺差的持续存在和近年来的持续扩大。

  此外,关注内部平衡目标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也妨碍了经济自动调节功能的发挥,加剧了外部失衡。2001 年后人民币实际汇率呈贬值趋势,贸易顺差逐渐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这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通胀压力逐步增大,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高位运行。迫于这些压力,央行采取了中和措施,且力度不断加大,对货币供应量进行了严格控制,2003年后M2增速呈下降趋势。同期财政政策明显收缩,赤字率逐年缩小,2005年赤字率从2000年的2.5%降到了1.1%(见图3)。这些政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需求的增加,加剧了外部失衡,同时也妨碍了经济自动调节功能的发挥。

  调整外部失衡的政策搭配

  我国当前经济外部严重不平衡的状况已经引起了决策部门的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进口,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根据上述分析和当前我国经济的内外平衡状况,调整政策的搭配和取向应为实际汇率升值和扩大内部需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尽快对外贸政策进行全面调整,放弃“奖出限进”的外贸政策。取消出口退税,逐步降低进口关税水平,取消不利于进口的一些管制措施,为尽快恢复外部平衡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加快完善汇率形成制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着眼长期必须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逐步使汇率水平在市场基础上确定,使得经济向均衡状态收敛。

  第三,调整可接受的通胀水平,加快实际汇率升值步伐。1990年代末以来,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大部分年份低于2%,而人们可接受的通货膨胀水平也普遍下降,CPI略有上升就会引起舆论哗然和政府的紧张。从理论上讲,10%以下都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而在现实中,5%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被认为是可接受的价格水平。作为一个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通胀率应略高于国外通胀水平,这样才能使同等名义汇率升值幅度下,实现较大幅度的实际汇率升值。尽管2005年7月政府采取了汇率升值政策,到2006年底名义汇率已经升值5%,但由于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较低,2005年和2006年CPI增速分别为1.8%和1.5%,而同期美国通胀率分别为3.5%和3.2%,所以到2006年底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升值幅度并不大,仅比2004年底升值0.5%。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一般在2%左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指标WDI 2006,2000〜2004年美国和英国的年均通胀率为2.3%,法国为1.9%,德国为1.5%。),因此,我们应该以3%~5%作为价格调控的弹性目标区域。

  第四,不宜采取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其一,在汇率调整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在中美之间继续保持一定的利差;其二,当我们持续地对实际汇率进行调整,随着CA的缩小,国民经济有可能出现趋冷变化。

  第五,必要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财政政策必须服务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调整方向。为应对汇率升值可能带来的萎缩,必要时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扩大财政收入的份额,而是要扩大财政赤字。一方面减税,缩小政府收入;另一方面补充社保基金缺口,增加对教育等社会消费的支出,改变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准确地说是“积极的消费型赤字政策”。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

(责任编辑:丁潇)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