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提早大陆约30年开始工业化进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岛内经济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外汇储备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在外汇盈余和居民财富增长的共同作用下,造成当时台湾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其结果就是各种资产价格的飙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
在所有的财富制造机器中,股票买卖成为那个时候参与面最广、回报最高的造富运动。台湾自有股票市场后用了25年时间,到1986年台湾加权指数才越过1000点,但从此开始,股指便出现了全球罕见的加速屡创新高的牛市行情。在不到9个月里,指数跃上2000点,随后的2个月内,指数接连突破3000点和4000点。虽然1987年全球股灾也同样重创台股,指数重挫51%,到1987年12月跌至2298点,但这场牛市盛宴还远没有结束。
在1988年6月,台指突破5000点大关,7月突破6000点,8月涨至8000点。随后股市开始了第二次调整,9月份台湾为抑制股市泡沫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政策重创市场,指数至年底累计下跌43%,跌到5000点以下。但是市场热情并没有减弱,人们都在预期股指上10000点大关。当随后执政当局做出让步后,1989年上半年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六月创出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至1990年1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认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
股票市场成为一个不产生实际价值和合理资源配置功能的赌场。在那3年牛市过程中,任何一个人采取扔飞镖的随机选股策略都可以获得平均8.5%的月回报率,那些更大胆的“投资者”如果使用当时还非法的融资融券工具,月回报可以很容易达15%-20%。
在投机气氛浓厚的市场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纵股价,一些在其它市场本应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玩家相中后成为市场热门。
突如其来的财富效应让岛内各阶层人士都感到手足无措,上到政策制定者,下到平民百姓在疯狂牛市中都失去了自我,大街小巷盛传“牛市永不落幕”。但当股市开始失控后,政策制定者由于缺乏经验,于1988年9月推出了开征股票投资利得税这一并不聪明的做法,激怒了已被惯坏了的“投资者”。当局只能让步,让股市进一步疯狂。
支持当年台股泡沫不断发酵的原因是人们总能找到支持牛市的理由。The Great Taiwan Bubble这本书的作者总结了当时盛行的5大牛市逻辑。第一,台湾股市是一个流动性驱动的市场,由于持续多年的高储蓄率、贸易顺差和热钱涌入,使得这个市场的资金供给膨胀,而可以投资的渠道有限,只能涌入股市,而且当时市场相信流动性过剩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第二,台湾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上有大量的被低估的资产,比如土地和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司价值有重估需要;第三,市场上的大庄家一直支持市场,因为如果崩盘,他们也会受到损失;第四,当时台湾人看着日本股市,当年东京股市也是大家屡屡预言会崩盘但都没有成真,于是许多人想,东京股市还在涨,台湾有什么担心的呢;第五,当局不想让股市泡沫破裂,他们害怕投资者的批评。
这些牛市逻辑是不是听上去很熟悉呢?
台湾股市在创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年涨12倍的奇迹后,不论有多少所谓的牛市逻辑,最终还是对抗不了自然规律,通行的经济和商业准则开始恢复法力。在台湾执政当局连续加息、拓宽投资渠道、打击非法金融等一系列组合拳之下,台股牛市的根基,既流动性过剩开始动摇,最终被彻底击垮。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