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股市大震荡都没能改变储蓄存款的“搬家现象”。央行和央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均显示出“搬家现象”愈演愈烈。
根据央行数据,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已由今年3月末的17.545万亿元,缩减为5月末约17.099万亿元,在两个月期间净减少4458亿元。
这样的结果应该说在预料之中。
一方面,加息对股市资金回流银行的吸引作用有限,这已经在市场上被验证了多次。说白了,对每日在股市中为10%涨停“征战”的资金来说,加息0.27个百分点的诱惑力实在非常有限。今年以来已是两次加息,其利空影响均被股市成功化解。
另一方面,由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引发的股市震荡,发生于5月30日,此后的资金流动变化,尚未在5月份的统计数据中反映出来。而且,“5·30”大跌后的股市出现了强劲反弹,深证成指又创出新高,股市资金回流银行的可能性很小。
对于储蓄存款的“搬家现象”,有人提出取消利息税,比加息更能“挽留”住储蓄存款。其实,储蓄存款多,一直是头疼的问题。居高不下的人民币储蓄规模,甚至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笼中老虎”。管理层一直致力于采取有效措施适当降低储蓄率以拉动内需。
股市走牛,能够带动直接融资,改变过于依赖间接融资的状况。而从我国居民的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需求看,储蓄存款“搬家”是必然趋势,根本原因是储蓄存款的增值收益非常有限。工商银行最新发布的首期“工行投资理财指数”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投资理财意愿趋于强烈,在0~200分的投资理财意愿量表中,该指数得到了126分。
面对如此强烈的投资理财意愿,储蓄存款肯定趋向进一步分流。即便股市出现较大的震荡,储蓄存款还是可能被其他理财产品吸引。工商银行发布的“投资理财指数”调查称,目前投资理财在城市居民中正逐步普及,中高收入城市居民持有投资理财产品比例达到62%。在投资理财产品分布上,股票、基金、分红型保险,仍是最主要的投资理财产品,投资者在未来6个月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和债券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在现有银行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的预期年收益率为3.5%—4%,“打新股”产品更是高达6%至10%,收益上不封顶的产品频频亮相。随着老百姓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理财产品的销售量不断增长。
上海银监局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人民币理财业务发展迅猛,成为中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重头。截至2007年3月末,沪上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余额337.30亿元,比年初增长23.67%,比上年同期增长3.48倍。一季度实际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137.95亿元,已达到去年全年实际发售总量的44.24%。在这样的背景下,储蓄存款自然会出现分流。
本周一,今年第一期电子式储蓄国债在各大银行上柜发行,当日正巧遇上中断审批一个月后的新基金发行“开闸”,结果储蓄国债“不敌”开放式基金,购买者寥寥无几。2年期的电子式储蓄国债票面年利率为3.42%,低于同档期定期存款3.69%的利率,但实际收益略高于税后的定期存款。
前几年客户排队抢购的国债,在之前几个月就已经遇冷。这种变化说明投资者对收益回报的预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便央行再度加息0.2至0.5个百分点,也未必能够使投资者“回心转意”。
需要看到的是,储蓄存款的“搬家现象”,出现在人民币投资渠道日趋拓宽的背景下。新版QDII允许投资于境外股票,工商银行“东方之珠”的销售明显较好。国际化投资配置已经出现,投资者的投资组合趋于丰富,高端客户更能定制理财产品,这种变化及股市走牛,在一段时间内将使得储蓄存款继续“搬家”。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