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晚上10时开始,今年参加高考的上海考生就可以通过网站和声讯热线查询考试成绩。明天,“成绩通知单”将通过邮政速递送至考生家中。可以想见,这场万众瞩目的考试又将牵动多少人和家庭的心。
考试向来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甚至是风向标和指挥棒。
从心理学角度看,考试的最大弊端,是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削弱了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习变成了竞争的工具,使学校变成了追逐功利的场所,而不是追求真理、学习真知的圣地。
考试是如何异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呢?让我们看一则经典故事:一个犹太老人独自居住在一个小木屋,他家门前有条小路,每天都有小学生从他家门口经过。小学生很调皮,老是朝他家窗户扔小石头。犹太老人很烦恼,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出个办法。他对小学生说:“你们朝我家扔石头,我很高兴,以后你们每次扔石头,都可以到我这里领到5元钱。”小学生很高兴,扔石头还能得到钱,何乐而不为呢?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对小学生说:“实在很抱歉,我最近手头紧,给不了那么多钱,这样吧,我每次给你们1元钱。”小朋友这时有些不乐意了,不过看在1元钱的分上,还是继续来扔石头。再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对小学生说:“小朋友,实在不好意思,我没钱可以给你们了。”小朋友这下很愤怒了,说:“不给钱我们凭什么要来给你扔石头?”后来他们果真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分析这个故事,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这是“奖励的隐蔽代价”。考试何尝不是如此?学生学习本来是为了求知,获得真知本来是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任何知识,学习者智力正常,只要花时间,总是可以学会的。但有人为了鉴别人的高低或贵贱,就发明了考试这种工具。凡有考试,则必有考好考坏,考得好的春风得意,考得不好的垂头丧气,考试好坏背后总有奖惩,于是人们渐渐不是为了求知而学习,而是为了追求功名而读书,读书成了工具。综观人类学习史,成功的总是少部分人,少部分人的成功是以大部分人的失败为代价的。古代科举制度下,范进和孔乙己的悲剧,岂是个别现象?今天,随着高校扩招,很多人都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但科举的本质其实是没有变化的,还是少部分人对学习保持了内在兴趣,大多数人视学习为畏途,究其原因,还是我们过于看重了考试的筛选功能。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似乎有机会改变这种局面。但如果我们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涵义局限于很多人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学习,那么大部分人成为学习失败者和恐惧者的现实依然没有改变,试看扩招后很多大学生的表现,就可以明白这绝非空言。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规模,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本身的质量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求学所受到的教育所导致。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那么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有成功的前提。如果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把学习当成追逐名利的工具,那么即便高等教育规模再大,以这样的生源,要想在高等教育阶段提高教育质量,不可想象。
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对一个国家今天的综合竞争力影响越来越大,稍具见识者都可以明显体会到这一点,决策者也不例外。除了“拉动内需”的现实企图之外,决策者们还打算通过扩招,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当看到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滑坡,于是又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科教学评估等监管手段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他达成目的了吗?没有!而且搞得几乎怨声载道、弄假成风了。这种缺乏系统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耗费公帑,难说是在为高等教育办好事。所以,笔者以为,今天高等教育的问题,问题并不都在高校,它有相当部分是由基础教育阶段带来的,使大多数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够培养出对学习的内部动机,真正喜欢学习,喜欢求知,是解决教育的空前功利化和学习极度工具化的重要途径。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