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九日电 题:中国官方出招熨平食品价涨波动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在中国,即使最迟钝的人,也会感受到经济“涨”潮释放出的热量。因为,物价特别是食品涨了。而官方对此亦不敢怠慢,频频出招应对,以熨平食品价涨的波动。
先是猪肉,接着是牛羊肉、鸡蛋,最终蔓延到餐饮业,连锁式的涨价步步紧跟。
五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再次超越官方设定的“红线”。物价已连续三个月,上涨了百分之三。食品,成了推动物价上涨的主力。
连续几年的高增长、低膨胀,这种近乎完美的宏观经济态势,让中国几乎变成了人间天堂。在这里,只要没有买房压力,就可以轻松享受物美价廉带来的实惠。
这要归功于,一九九七年中国转为买方市场,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供大于求,价格大幅回落。
久而久之,中国消费者对价格变化日益敏感。为投其所好,价格战也不时上演。一些商家甚至不惜“割肉”以引起消费者兴趣。
虽然劳动力、原材料、用电、房租等成本不断上升,但商品售价却轻易不敢上调。谁都担心,迈出涨价第一步的人会被市场淘汰。北京的一些超市,即便到了今天,还在实行低肉价的竞争策略。
但五月份的CPI还是达到了两年来的最高值。两成多的涨幅,已让猪肉价格一举超越十年前的历史最高水平,也让一些消费者“望肉止步”。
在六月,除了鸡蛋价格开始回落外,猪肉、牛羊肉、食用油的价格,仍在高位徘徊。
于是有人惊呼警惕“通货膨胀”,阻止涨势继续蔓延。金融市场上,各种加息、调控等传言、预测更是层出不穷。
类似的一幕,在去年初也曾上演。当时,因为粮价上涨,不少人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但最终“高增长、低膨胀”的事实,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一成多的经济增速,百分之三多一点的物价上涨,从理论上讲,是可以“容忍”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除食品外,其他物价涨幅都不大,现有物价水平不会对经济产生冲击。而且,物价长期低迷,未必有利于经济发展。
但民以食为天,物价上涨引发的民生问题,却需妥善解决。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都急思平息物价上涨之策。
增加市场供给,发放价格补贴,政府一点都不敢怠慢。官方今年也因此将花费人民币六十五亿元。
本周市场传出消息,随着夏粮丰收,粮价增势大为减缓。至此,物价上涨的“震源”已逐渐趋于稳定。
回顾最近几次的涨价“风波”,都起于一个“农”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让不管是粮食,还是肉、蛋、奶,都受到了影响。因为外出打工收益更高,一些农民放弃了养猪。许多人家的猪圈,如今已空空如也。
尽管食品上涨压力已经减弱,但农业这一经济薄弱环节,依旧亟待加强。不然,它还会通过涨价证实自己的存在。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