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3日电(记者 季明 李亚杰 孟娜)非公有制企业正在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新的聚集地。
据中组部最新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非公有制企业中共党员达286.3万人,还有81万名中共党员来自个体工商户。
从2002年至2006年,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数量由9.9万个增至17.8万个,增长79.8%。全国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比例达94.2%。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王金定说,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写入党章,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也是近五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的最重要原因。
2001年建立党委的私营企业复星集团,2000多名员工中有近300名党员。由于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党员人数的增加,去年复星集团在集团党委之下分别成立了钢铁和医药两个行业党委,成为上海首家拥有二级党委的非公企业。
复星集团党委副书记薛兴文说,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党建不同,非公企业党建必须兼顾“上级党委要求,企业利益追求和社会责任需求”,因此在党建形式上必须要有所创新。
过去四年,复星集团党委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企业创新基金,对做出创新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在此政策激励下,复星集团获取专利数从2003年的4个增长到去年的100个。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说,企业创新基金的成功实践说明,“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非公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非公企业党建越活跃的地区。例如在浙江温州,全市非公企业已建立党组织3410个,覆盖1.5万家非公企业。
温州地方党委提出,要实现党组织、企业主和职工三者在价值取向上的一致。
温州部分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与企业决策管理层“共谋发展机制”,让党组织班子定期与董事会成员共同学习,提高企业管理层领导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共同研究企业发展大计,推动企业不断创造最佳效益。
随着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人数的快速增长,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断上升。
去年晚些时候,《关于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要求,十七大代表中要有适当数量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的党员。与此相呼应,地方党代会也相应增加了“两新组织”的代表名额。
今年2月,温州市十次党代会召开,私营企业主曾宪光作为“两新组织”的代表出席,他甚至还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温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这体现了党对这个群体的认同。
目前,中国约有5000万人规模的新社会阶层,他们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并直接或间接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非公企业。
“加强非公企业党建能让中国共产党获得持久发展的新鲜源泉。”长期研究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刘平青说。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