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二级市场交易冷,一级市场新股申购热,是熊市中才十分显著的现象。熊市中“隐形失血”流入楼市的股市资金不计其数,若这种现象持续时间过长,很可能使股市“积重难返”
沪深股市成交量持续低迷,即便是国有股减持新规的出台,也没能够使市场人气明显提升,上周五沪市的成交萎缩至500多亿元。
股市与楼市冷热“跷跷板”现象,一直以来就存在,前几年,各方只盼楼市降温,股市升温。然而,楼市始终未见大幅降温,倒是股市在政策调控下,成交量萎缩迅速。“5·30”暴跌前的沪市日成交量约为2500亿元左右,6月上旬第一次反弹时为1700至1900亿元,二次见顶回落后降至1000至1300亿元,此后逐渐萎缩到1000亿元以下,“地量”开始不断出现。
很难说是巧合,“5·30”暴跌后的楼市骚动不已。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一天两个价,房价呈现飙升。从银行公布的数据看,6月份沪上中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大幅增加45.5亿元,比5月份多增36.9亿元,占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量的三分之二,其中当月新建房贷款增加43.7亿元,占上半年新建房贷款增长的95.8%。商业性房贷增长如此惊人,整个楼市成交量的增长可想而知。
在供求关系变化的作用下,房价的上涨显得不足为奇。买涨不买跌,房价上涨对供求的影响肯定非常明显。房价的上涨势必促使更多资金涌入楼市,那些在股市中赚取了丰厚利润的资金,看到眼下令人疲倦的“睡觉”行情,很可能“转战”楼市。因而,不少人怀疑,近期楼市的异动,与股市萎靡有很大关系。
这种“跷跷板”现象对人气的影响,修复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且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上周末,纽约股市主要股指全线飘红,其中道指、标准普尔指数双双创出历史最高收盘价,亚太股市普遍出现上扬。但本周一,沪深股市依然“不为所动”,成交量继续低迷,沪市不足600亿元。相比之下,一级市场资金扎堆,上周四发行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4只新股共吸引了20166.6亿元资金申购。或许有人认为,当前股市不缺资金,若缺资金就不会出现新股申购冻结资金迭创新高。实际上,二级市场交易冷,一级市场新股申购热,是熊市中才十分显著的现象。熊市中“隐形失血”流入楼市的股市资金不计其数,如果熊市心态再现,当年股市与楼市“跷跷板”现象很可能重演。
对于楼市的过热,各地继续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例如,上海于本月15日起开征二手房转让土地增值税,凡居住未满三年的,按转让收入的0.5%征收,居住满三年未满五年的减半征收。近年来抑制过度交易的税负增加了不少,但目前的楼市依然处于火爆状态,有的税负只不过被“转嫁”给交易中的下家。有市场人士称,楼市由于存在庞大的自住需求,降温的难度较大,客观上,近年政策调控并没有使房价出现大的回落。部分股市资金正是看到楼市的抗跌性,从股市中“撤退”并“转战”楼市。
对于股市成交量的萎缩,也有一种观点不以为然,认为前期成交量过大,才是不正常的现象。有人甚至以香港股市为例,称香港股市的市值略小于内地股市,日成交常量只有500至800亿港元,突破1000亿港元属于“天量”,而不像内地A股市场最近动辄2000至3000亿元。这样说似乎认为目前的成交萎缩,不是因为信心低迷,而是市场回归了理性。其实,内地股市交易活跃的特性不可能突然变得“温和”,也不会因为印花交易税调整就促使市场告别交易活跃。成交量不足,是当前股市徘徊不前的根源。若剔除权重股的成交,市场处于严重的缩量状态。这也就使得不少个股的跌幅,远低于大盘指数的回落。从赚钱效应到赔钱效应的转变,不少投资者选择“离开”,楼市也恰好在此时“趁虚而入”。
股市与楼市冷热“跷跷板”现象初见端倪,若这种现象持续时间过长,将使得股市“积重难返”。一旦下跌过头,即便证券交易印花税回到调整前的水平,股市人气也可能难以唤醒。因而,管理层需要防止股市政策调控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