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周年之际,《南方都市报》搞了个以77级大学生为主体的纪念访谈。开场几篇觉得亲切,可是越往下跟踪,则越感到身上毛孔在膨胀。原因分析:一、所选之访谈对象皆“成功人士”,成功者或是当了官啦,或是发了大财啦,所以“成功”。
《南都》搞的这个活动本身本无可非议,对此举作评头品足似乎也不近人情。然而,既然心有芥蒂,还是一吐为快的好,闷着会发病的。有些问题,我要提出来:
首先,让我们客观地考察一下1977年高考胜出者这一群体。本文标题的主语是“1977年的高考优胜者们”,这与媒体报道的“77级大学生”的叫法不同,为什么不用媒体的叫法?因为我觉得不公平。大家不要忘记这一事实:参加1977年高考的,77届高中毕业生未必能占“控股”,也就是说77级的大学生主体是“老三界”以及“文革”以来积压的十年的知识青年。这一状况延续到70年代的末期。也就是说77级的大学生,集合了整个中国13年的精英,13年的精英会合称之为一届是不科学的。77级大学生较之80年代的大学生,在年龄段的划分上可谓“隔代”,两者的经验、阅历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77级大学生比往后的历届大学生多出几个能人,并不稀奇。
从考试的形式来看,1977年以及以后的两年都是以省级为单位命题,实行开卷考。在开卷考的前提下,谁找的参考资料多而准,谁中考的几率就大,其中就有较大的侥幸性。这开卷考的“考功”,是不可能与闭卷考的“考功”相比的,其公平性则更值商榷了。
从就业环境来看,经过十年浩劫,各行各业的情景是:人才“青黄不接”,大学生就像稀有动物。77级的大学毕业生,当然个个都是“抢手货”。不管哪一个部门、行业。只要有大学生工作的地方,77级都是“老大”。先走一步,先挑重担是情理中的事,也是历史造成的。77级大学生多数“成功”了,并不能说明你有特殊能耐,准确的说法应是当时的社会给了你们机会,你们抢先占领了成功演出的舞台。
其次,让我们观照一下媒体倡导的价值导向。我感到,这次纪念访谈活动,媒体缺乏主导性,其表现:一是访谈对象及内容几乎千篇一律。二是记者们几乎都是依顺着被访者的“好心情”一走到底,深怕坏了“氛围”。记者们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在“听故事”,听故事绝不是新闻工作者的本事。
在记者们的眼里,只看到77级这一群体从抗争到奋斗到成功及至辉煌的一面,伴之而来的是记者们的激奋、崇敬的心情。这种心情流诸文字,见之于报,必然感染了众多知之不深的读者,无意中给社会再造一个神话般的“群体偶像”,甚至不排除让许多人重温起“书中黄金屋、书中颜如玉”的美梦。
其实呢,77级这一群体离我国社会对他们的期待还是有差距的,在他们身上,甚至不可排除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劣根性”。77级群体是在意识形态压倒一切的社会背景下长大起来的,在他们当中不乏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抗争者和反叛者。过去的“反革命”,现在则是一个骄傲的称谓,这次被访者中有一位就是因“反革命”壮举而被保送上中大的,他可称作是对当时畸形社会的抗争和反叛的“优秀代表”。路见不平当出手,好汉也。然而,77级群体的这一可贵精神发扬光大了吗?带到日后工作带到此后的现实社会了吗?请记者们再回去问问吧!“文革”后的三十年来,我们的社会就很公平了么?三十年来,当我们的社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公平时,77级的斗士们,你们在哪里?还是请记者们回去问问吧!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