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4日电 今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刊登文章,分析了中国经济连续四年高增长的原因,并对中国抑制经济过热采取的“高位控制模式”调控手段作了分析。
文章指出,近几年中国在对付2004年过热和2006年初偏热中创造了一种新的宏观调控模式,使经济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上,保持了高位运行,称之为“高位控制模式”。
高位控制模式将每个调控周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出现过热或偏热时,果断采取中等力度的紧缩措施,扭转经济运行方向,使之由上升转为下降。对2004年的过热和2006年初的偏热,中国政府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经济增长率由上升转为下降后,宏观调控进入第二阶段,主要是对付经济的向下惯性。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双稳健政策,实现了软着陆,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经济由下降或平稳运行转为上升时,宏观调控进入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以微调为主要手段,对付经济的向上惯性,防止过热。这时,宏观调控的方向要发生转变,从逐步减轻紧缩力度变为逐步加大紧缩力度。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屡次出现经济过热,就是在经济增长率从下降转为上升后,没有及时转变调控方向造成的。而经济一旦过热,宏观调控也就进入下一个调控周期,开始纠正过热。
文章认为,从各国经济实践来看,当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后,会产生通胀压力,出现过热。因此过热(包括偏热)就成为经济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的重要标志,过热时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成为高位区间的上限。
判断经济过热主要有三个标准。第一是总量标准。如果通胀率超过3%,说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经济出现过热。第二是结构标准。如果结构失衡,例如出现煤电油运紧张,说明经济增长过快,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衡。中国2004年的经济过热就表现为初期的结构失衡和后期的总量失衡。第三个标准是环保标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应该保持和谐,如果经济增长过快损害了环保,就应该将增长速度降下来。2006年我国政府采取紧缩措施,抑制经济偏热,原因之一就是出于环保的考虑。
三个指标中任何一个发生失衡,都说明经济出现过热,需要将增长率降下来,它决定高位区间的上限。此外,投资增长率也很重要,它是先行指标,对能否抢占宏观调控先机至关重要。中国几次经济过热所以能及时制止,就在于发现投资过热后果断采取了紧缩措施。
制止过热,必然要引起经济增长率下降,降多少为好呢?这就涉及高位区间的下限问题。从经济过热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初期经济没有过热,并且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因而有加速增长的内在和外在要求,但由于不知道潜在增长率的准确位置,往往增长率提高过大,出现过热。由此可知,经济过热前的增长率没有超过潜在增长率,它可以作为高位区间的下限和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底线。
文章认为,宏观调控有了明确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有得力的调控工具。其中,货币供应量是基础,信贷是主要调控工具,利率是辅助调控工具,它们可以联合使用。此外,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有时还需要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周学)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