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明
    政策性银行突破国家指令性经营体制,走上怎样的改革之路,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和业界争议的焦点。日前,银监会公布了2007年第4-12号令,其中《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修订版明确提出: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和监督管理将参照商业银行的标准,这意味着三大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被要求保持在8%以上。
    回顾中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历程,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问题一直处于“重重迷雾”之中,各方对其应如何界定可以说是含混晦涩,语焉不详。此次明确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等同管理,是对银行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个信号的含义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此后政策性银行同样需要遵循《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二是政策性银行改革的目标应逐步向市场化经营模式的商业银行靠拢。
    有关中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路径问题早已有所定论:实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分离的管理制度,通过设立特别账户或信托基金,实行专项管理。在政策性业务方面力求预算平衡,在商业性业务方面着力向市场化靠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样的改革模式应当是最符合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需要的,银监会此次将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限定在8%也即是从根本上确定了这样的改革思路。近期,国开行海外收购巴克莱银行股权的行动也初现这一端倪。
    然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政策性银行仍然肩负着政府融资公共项目的重大职责。分账管理也并未削减政策性金融业务的规模。因此,对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仍应区别于普通商业银行。有鉴于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政策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我们仅能参考国外政策性银行的一般资本充足率进行考量。
    国外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基本特点主要有:首先,资本充足率绝对数值会远高于一般商业银行,如韩国产业银行2001年以来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在16%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在10%以上;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开发性银行资本充足率更高。如2002年底巴西开发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8%,2000年以来印度进出口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在20%以上,均高于发达国家同业的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数据着实堪忧。根据各行年报数据,截至2006年年底,国开行资本充足率由2005年底的9.15%降至去年底的8.05%,已下行至8%的底线;同期农发行的资本充足率仅为6.27%;进出口银行虽未披露数据,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其50亿的资本金很难达到8%的最低标准。
    虽然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有别,但是绝对数据上的差异也让我们感受到国内政策性银行的压力。此次银监会制定统一的8%标准,就技术上而言,应该也是为了三大政策性银行更好完成任务的现实需要。
    针对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中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反差,笔者认为,除了传统的政府注资提高资本金以外,可以通过其他途经来改善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困境。首先,在业务归类方面可以实行“分账管理,分账计算”,针对政策性、商业性业务分开进行资本充足率管理。这样既有利于两项业务的合理管理,毕竟政策性业务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管理的主要对象,而在商业性银行业务方面,资本充足率却是管理的核心。原因在于政策性业务的资金来源和风险控制主要由国家财政承担,而商业性业务造成的不良资产必须由自有资本进行核销。
    其次,在资本金控制的技术上,可以通过发行隶属于附属资本的次级债券进行资本金融资,也可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形式引入外部资本金。而不是目前国开行那样进行大幅的外部扩张,成为其他国家银行的股东。
    再次,在经营管理策略上,考虑将商业性业务分离出来,成立单独的控股公司进行业务管理。这实际上就是将资本金充足率管理的问题转移给了商业性金融业务的子公司,事实上很多发达国家的政策性银行就是采取这一策略的,如德国复兴与开发银行拥有34.1%股份的德国产业投资银行,专门从事商业性的长期项目融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作者为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
(来源:证券时报)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