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前不久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表示,对于研究型大学(即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校)而言,除了进行绩效评估外,要大幅度精简其他各类检查、评估活动。
近年来,包括本科教学评估在内的各项评估,名目繁多,诸如博士点评审、重点学科评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科教学基地建设评估、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评估等,一所学校一年之中,迎接大大小小的各类评估不下10次,耗去有关校领导、职能部门大半的办学精力。而一次评估,从专家的评审劳务费、接待费,到评估准备中的人工费、材料费,少则几万元,多则数百万,花钱无数。
这么多的评估之所以会出台,有关部门有希望借此体现出自身行政权威之嫌。道理很简单,有评估,才有抓手;有抓手,才会被学校重视;被重视,自己才有地位,才有利益。因此,几乎各高校对口的每一个教育主管部门的机构,都在设计名目繁多的评估。美其名曰:加强质量建设,规范教育管理。
但事实上,由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的评估,主要在于展示政绩,而不是发现问题,因而这类评估大多都是走过场、做形式;如果他们想进行真实的评价,只须悄悄地进高校考察就可以了,何需兴师动众,留给学校大量准备时间。教育主管部门的这种心理,其实也被各学校看在眼里,评估疯狂造假也就不难理解了。行政评估能在高校广泛推行,依赖于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反过来,行政评估又进一步强化了其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最近几年来,学者一直呼吁教育行政部门要退出评估、评审,把评估交给市场中介来做,由此减少行政对教育、对学术的干预。
教育部目前“表态”要“精简”评估,顺应了这种呼声。但仅此还不够,因为只要有评估存在,就无法减少行政力量对教育与学术的干扰,高校在学术和教育上就很难做到自主。只有政府部门彻底“退出”高等教育评估领域,由专门的社会评估机构来做教育与学术评价,才是正路。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