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在被调查的256所高校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团结”的为49所,“严谨”的为25所。
笔者认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乃至完全雷同、重复,并非是什么坏事情。因为,这表明一些好的精神,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同和推崇。客观上,全国这么多高校,要求每所高校都去挖空心思弄出别具一格、与其他学校完全不同的校训来,也未必切合实际,更不必要。
事实上,即使全中国的高校都用“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求实创新”等来作为校训,又有何不可?不能说甲高校“求实创新”了,乙高校就不能或者不必“求实创新”了。这样一些好的校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高校都可用的。即使在完全相同的校训下,不同的高校其实还是可以办出不同的特色,就像在同一块苗圃上仍然可以培育出完全不同的花朵来一般。因此,大可不必把高校采用同样或者相近的校训称之为“同质化”、“标语化”,也不用担心这会导致所有的高校都失去自身特色,阻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实,围绕高校校训,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许多不同高校的校训雷同、重复等,而在于这些被所有高校一直推崇列为校训的精神,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渗透进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当中。记者随机采访几所高校的在校生,发现超过一半的人都不能完整准确地背出校训,个别学生甚至对校训一无所知。对256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校很少或从未围绕校训开展过活动;58%的师生反映,并不是很了解校训的有关历史及内涵。事实上,这些问题才是“致命”的,因为它们表明一些高校的校训根本就是摆设,校训中的精神根本未能得到贯彻,显然,这暴露的是众多高校精神上的“失魂落魄”。
校训是一所高校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校训不仅是学校传统的承载和学校精神的象征,更是对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对校训的“失魂落魄”,很可能暴露了一些高校办学方向的迷茫、办学质量上的假大空,这才是真正令人深为忧虑的事情。
所以,对于高校来说,没有校训不妥,有了校训而不能遵守落实则更不妥。校训相似或者雷同无妨,校训的精神被学校和师生所轻视忽略、没有真正得到师生的践行才是大大的不该。因此,但愿媒体的相关报道,激发的是各高校积极落实校训精神、找回曾经失落的核心价值的热情,而不是促使更多的高校去大张旗鼓地确立一个新的与众不同的校训。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