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某银行的客户经理兴致勃勃地向记者推荐一款新型投连险:和买基金一样,按份购买,保费全部进入投资账户,初始费用4%,第一年退保扣除个人账户价值的4%,第二年扣除2%,第三年扣除1%,第四年以后退保便无任何费用,从本质上来说与买基金相差无几。
乍一听,该产品很诱人,现如今的投资环境,买基金是个不错的选择,就当是买基金了吧。转念一想,不对呀,干嘛不干脆买基金呢?客户经理显然是有备而来,张口就来:投连险兼具保障和理财双重功能,等同于买基金送保险。记者追问,提供什么保险?客户经理答,意外险。“啊,就这么点保障?”此话一出,记者觉得自己像是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孩一般“口无遮拦”。
近一段时期,由于资本市场向好以及加息等多方因素影响,多家保险公司都开始力推投连险拉升业绩,中德安联、联泰大都会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国泰人寿等外资保险公司,以及泰康人寿、太平人寿、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中资保险公司纷纷加入了投连险的竞争行列,亮出了新一代投连险。据统计,今年1—6月,全国保险公司的投连险原保费收入达到了96.3亿元,增长1.9倍,而外资公司投连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长7.2倍。
然而记者对投连险并不特别看好。投连产品对寿险公司的内涵价值贡献并不大,只是有助于提升公司短期业绩。仔细比较近期市场上的投连险发现,保险公司似乎意在资本市场分一杯羹,投连产品向基金靠拢的意向十分明显:现金价值与账户价值划上了等号;初始费用不断降低,有的甚至为0,投保人可用于投资生息的资金比例越来越高;账户免费转换,或是一年内数次免费转换机会,方便了客户适时配置自己的资金在不同的投连险账户类型中等。相比较而言,投连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却在逐步弱化:保障比例低,甚至保费全部进入投资账户;险种单一,多数情况下只提供意外身故险。
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其实成了赠品,成了销售的噱头,投连险凭着这一微不足道的“其他任何理财产品都不具备的独特功能”,好似皇帝穿着他那件并不存在的“新装”大行于市。
记得曾有一家保险公司的营销员帮记者设计养老规划,他大力推荐一款投连险:交费方式灵活,可以在不同的账户之间转换,市场风险大时,可以把资金放进安全的货币型账户,市场风险低时,又可将资金转入股票型账户,而且按照假设的中等收益率计算,投保人的投资账户会有一个可观的增长,总之是既能享受投资收益又能规避风险,一举两得。可记者最关心的是,不考虑那些不确定的投资收益,退休后能获得多少保障?保险利益示例清楚显示,到停止缴纳保费的退休年龄时,由于风险保险费骤减,保险保障也会大幅缩减,除非调整缴费金额、保障额度和投资额度。营销员耐心解释道,这是一款投资型产品,投资是第一位的。想想与自己投保初衷不符,记者最后只能拒绝。
投连险毕竟是保险产品,其定义是,包含保险保障功能并至少在一个投资账户拥有一定资产价值的人身保险产品。保障功能是投连险的最根本功能,投资理财属于延伸服务。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消费者购买投连险首先关注的是是否有足够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保监会出台了新的《投资连结保险精算规定》,针对个人客户明确要求在保单签发时的死亡风险保额不得低于保单账户价值的5%,其目的就是要强化个人投连险的保障功能。
给投连险穿上真正的保险“衣服”,或许才是保险产品的应有之义吧。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