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针对江苏1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63.75%大学生联系实践单位时曾遭拒绝 新学期在即,不少大学生却在为暑期实践报告发愁。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团委对江苏省16所高校的本科生暑期实践情况进行调研,回收的1003份有效问卷显示,63.75%大学生在联系实践单位时遭到过拒绝,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似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在暑期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依次为:经验不足、经费没保障、得不到社会的关注支持、缺乏老师指导等。
南师大教科院教育管理系04级学生季春兰是此次调研的负责人之一,她表示,在访谈中不少人都提到“经验不足”——一方面大学生涉世不深、阅历尚浅;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对自身的盲目自信。这种矛盾往往导致同学们行动上的草率和对困难估计不足。
最直接的表现是63.75%大学生在联系实践单位时遭到过拒绝。南京大学大三学生小季学的是外语类专业。她暑假前她致信一些企业,希望有机会实践,结果屡遭拒绝。小季表示,一些企业嫌大学生实习期太短,有的要求学生实习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还有的是地域问题,比如一些北京、上海的单位不接受非本地学生;此外,部分公司名义上是要实习生,实际上是通过到学校招实习生的方式,给自己做宣传。
由于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很多学生认为,老师的指导和学校的引导管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调查显示,44.47%的学生认为,在联系实践单位时,需要学校出面,有条件的可以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23.48%的学生认为最好由老师帮助联系单位,32.05%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家长或朋友介绍。此外,65.31%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支持性机构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不过,从目前调研的情况看,不少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只有“一封能够证明身份的介绍信”,也很少有老师参与实践指导。学校往往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校、院系重点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到年终撰写实践活动总结报告时往往对这些重点活动浓墨重彩,对学生个体活动情况却一笔带过。一些学生认为,这反映了学校对学生暑期实践的真实态度。相应的,一些学生拿到学校发的“暑期实践报告表”,就是“放上两个月,再托人盖个章”。(薛艳记者蒋昕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