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虽然是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很大比例是以化工产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而印度比较注重终端产品,附加值比较高。如我国大量出口到印度的青霉素工业盐,经过印度进一步深加工后,再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美市场
作为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大量药企正在寻找开拓国际市场的良机。
然而国外药品注册、认证和国外市场营销,正在成为制约我国原料药出口的主要瓶颈。
日前,作为美国法定公共标准设定机构的美国药典(以下简称USP),于上海张江成立中华区总部。本报记者借此对美国药典中华区总经理胡江滨博士进行了专访。
为印度提供原材料
国际金融报:目前中国原料药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机遇有哪些?面对机遇,中国药企的优势和不足何在?
胡江滨:现在原料药生产的重心正从欧美向亚洲发展,主要市场将是印度和中国。在未来5到10年,70%的原料药将会在亚洲生产。中国药企面临着巨大的商机。
面对机遇,中国原料药产业有完善的交通物流、通讯等设备支持,并有雄厚的基础产业支撑。中国原料药在价格上也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有一流的研发人才,在发酵、抗生素等方面甚至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中国药企国际药品注册、认证工作滞后,并且在管理人才方面有明显劣势,尤其掌握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存在断档,这会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金融报:请您谈谈中国原料药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局面?
胡江滨:目前,中国的原料药出口比不上我们的邻居印度。中国虽然是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很大比例是以化工产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这部分出口产品甚至不能叫作药,而只是化工原料,是原料药的前期产物,即中间体,附加值很低,可以获取的利润不高。
而印度比较注重终端产品,附加值比较高。如我国大量出口到印度的青霉素工业盐,经过印度进一步深加工后,再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美市场。而从原料药到最终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增加10倍。因此从整个产业链来讲,中国如果永远只做原料药,而不进行到产业链的最后一步,我们的企业将只能分到产业全球化巨大蛋糕中极小的一块。
觅食于产业链低端
国际金融报:为什么许多中国药企选择生产前期产物,而放弃了具有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是什么因素导致目前的局面?
胡江滨:因为如果要做产品的最后两步,对标准生产规范的要求很高,如厂房的洁净、人员的培训等的投入都很大。而只做前期产物出口,则不需要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等的验厂检查。许多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自觉底气不足,认为生产前期产物麻烦会小一点。
国际金融报:这种局面,反映出产业存在怎样的问题?
胡江滨:中国许多药企都还处于粗放型发展,没有完成通过标准化产生更大价值的经营观念转变。产业虽然做大了,但没有做强。
我对做强的理解是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生产要向高端、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因此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改变仅在原料药产业链低端觅食的局面,推动产业升级。从生产原料逐步发展为垂直型生产,即从生产原料到生产产品,并获得国际权威认证。
标准认证促产业升级
国际金融报: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医药行业“十一五”指导意见中,曾提到“我国的大部分化学原料药产品没有取得国际市场进入许可证,国际化能力薄弱”。请您谈谈对这种现状的看法?
胡江滨:我们不仅要做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更要做出口强国。做强了,才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可以重新投入,从而在科研方面做得更好。如果只做前期产品,就可能只能保证工厂的运转,而没有什么利润来发展,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要进入欧美日等规范市场,必须要通过相应国家的行业认证,如FDA的现场检查。产品通过国际认证,意味着获得了国际通行证,为欧美市场所认可,可以占领高端市场,获得更高利润,进而有利于产业升级。
国际金融报:中国药企要顺利通过FDA等权威机构的认证,目前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普遍遭遇的困难是什么?
胡江滨:总体来说,中国企业的很多硬件都已经达到要求,欠缺的是软件方面,如人员管理。并且一些细节问题还需要完善提高。
在通常情况下,原料只有被美国当地企业采购或使用过,中国的原料供应商才有可能被FDA接受,并对其生产流程、管理工艺、人员管理进行检查。申请很被动。许多中国企业由于只生产前期产物,不少产品还只是出口到第三世界,经过深加工才进入欧美市场,而没有被美国当地企业直接采购,因此FDA来中国企业检查的数量明显少于印度。目前印度已经在美国等规范市场走出了第一步,并得到了肯定,他们之后的路就会比较容易。而中国大多数企业还没迈出这第一步,进而得不到国际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