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9月27日电(记者刘健、张琴)蚕桑支部、生猪支部、核桃支部、烤烟支部、蔬菜支部、茶叶支部……享受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待遇的重庆市黔江区推广“把支部建在产业上”,不仅开创了党建新局面,而且引导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
濯水镇蒲花社区是重庆黔江区第一个建立产业党支部的试点,4000亩昔日的水毁田、坡荒田平均每亩增收600元。然而,这第一个产业党支部却是被“逼”出来的。蒲花社区过去洪灾不断,群众致富无门,干群关系紧张。面对复杂的农村矛盾,2002年4月,蒲花社区按党员从事的产业设置5个支部,即核桃产业一支部、二支部、三支部、蚕桑产业支部和科技园区示范支部。
蒲花社区党总支书记许廷勇说:“以前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的党支部活动时,大多是念念文件,每次只来二三个党员;现在91个党员就像91面旗帜,虎虎生风。产业支部请来专家定期传授技术,指定党员帮扶群众,经常召开党员群众技术交流会、关键季节指导会、中央农村政策传达会等。产业支部之所以受到百姓拥护,根本在于找到了经济建设与组织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蒲花社区的探索引起黔江区委的高度重视,并在多次调研后于2003年在这个区全面推广。黔江区原区委书记刘学普告诉记者:“新时期农村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变化很大,农村基层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农村党员如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无疑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截至2007年8月,黔江区已组建286个产业党支部,有11大门类20余种产业党小组564个,参与党员9000多名,占全区农村党员总数的8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405元增加到2006年的2279元。目前,全区烤烟、畜牧、蚕桑、中药材、生猪养殖等骨干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稳步推进,80%的村形成了组组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蒲花社区28岁的党员钟世勇承包荒坡种植桑树180亩,每年养蚕收入5万多元,是远近闻名的养蚕大户和产业带头人,2004年社区党总支换届时被选为副书记,2005年又被评选为重庆市劳动模范。水市乡水市村外出务工青年党员罗勇2004年12月放弃在上海某物流公司年薪7万元的优厚待遇,毅然返乡创业,被推选为烤烟产业党支部书记,一上任就带头走烤烟苗商业化路子,带领群众走科技兴烟的路子,仅仅两年时间全村烤烟收入就实现了翻番。
黔江区组织部部长陈珍明说:“党组织要永葆活力,必须投身到为人民服务中去,必须带领群众致富。”
产业党支部也给党建工作增加了活力,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2003年以来,黔江区有2000多名青年农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新发展农村党员754人,其中通过产业支部发展的党员402人、储备后备干部652人,产业大户和致富能人均占到85%以上。
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考察黔江区后认为,产业支部顺应了农村新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要求,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明显增强,对破解“农民增收难、农业结构调整难、农村经济发展难”三大难题提供了重要经验。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