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近年来困扰百姓的大难题之一,但随着近年来北京市陆续出台了大医院对口支援和转诊制度等多项推动社区卫生发展的政策,如今,“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观念已经渐入人心,北京市的社区卫生发展正在步入正轨:社区医生的服务改善了,社区看病报销的幅度增大了,居民们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度也越来越来高,社区居民就诊量也日益增加。
据统计,今年年初以来,全市社区日均门诊量增加了3倍多。西城区的统计也显示,今年上半年,西城社区门诊量为26万人次,占区属卫生系统门诊量的40%,比去年同期增长21%。同时,从2006年12月25日起全市城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了312种常用药品(923个品规)零差率销售,让利给群众约3亿元。“片儿医”上门服务
9月27日上午,丰台区宛平街道晓月苑二里居委会楼前的公示栏内,挂出了写有“如果您需要健康帮助,请拨打我们的24小时联系电话”的公示牌。公示牌上方,还标有管片儿社区医生的姓名和基本情况。居民们有了健康问题,可以随时和自己的“片儿医”们联系。
和晓月苑社区一样,目前丰台区有六个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80个健康服务团队,团队中的660名“片儿医”已经走进社区,为106个居委会的50余万居民提供服务。
社区医院双向转诊
9月25日,61岁的张大妈从西城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手中拿到了去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就诊和进行肾脏血管B超检查的预约单:“有了这预约单,我去大医院看病就不用排队和挂号,方便了不少。”张大妈能够如此顺利地在大医院就诊,最大的功臣应该是刚刚启动的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
由于有了先进的网络平台,德外和展览路两个社区的居民只要符合转诊条件,在社区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人民医院的预约挂号、检查。社区居民要到大医院就诊,社区还可以提前将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相关资料直接发给大医院,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而大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将康复处方转回社区,供社区医生参考。
对于医疗共同体的尝试,卫生部党委书记高强表示,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而现在这种"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模式,明确了各级医疗服务机构在疾病诊断、治疗,以及慢性病和健康管理、康复、保健等多方面承担的功能任务和体功德服务范围”。
居民社区就诊增三倍
大医院和社区对口支援、双向转诊;社区药品零差率等一系列社区卫生服务新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选择在社区就诊。
有了对口支援和转诊制度,社区居民就诊量也有所增加。今年初以来,全市社区日均门诊量增加了3倍多。西城区的统计也显示,今年上半年,西城社区门诊量为26万人次,占区属卫生系统门诊量的40%,比去年同期增长21%。
社区医生吃“皇粮”
为了让社区医务人员将更多的工作精力投入到公共卫生工作中去,而不再背负“经济创收”的压力,今年开始,全市社区卫生机构开始实行“收支两条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所有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及其他收入,全额上交政府财政专户。财政部门对中心(站)的所有支出进行统筹管理。社区工作人员的收入则由财政部门支出,社区医生们都“吃上了皇粮”。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切断了医疗服务人员和服务收入之间的利益关系。”丰台区卫生局局长张扬告诉记者,之前社区卫生站存在“过度治疗”的问题。由于看病、检查、开药、输液的数量都直接跟奖金挂钩,医生就很可能会给病人多开些药,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据了解,“吃上皇粮”后,全市社区就诊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仅丰台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5月底启动改革以来,门急诊人次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将近30%,而患者就医平均每次的费用则下降了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