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闲话诺贝尔经济学奖(图)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一道大餐,能吃到它的人少之又少,每年不过一、二个,似乎垂涎它的人也多不到哪里去。这说明这个奖本质上就是小圈子内的事,无法大众化,哪怕自称为经济学家的人多如牛毛。最近的例子是香港的张五常。这位自称为香港第二健笔(香港第一健笔是林行止,在这一点上张五常心悦诚服)并因其早年研究产权经济学且有过重大发现而被誉为华人头号经济学家的名人,喜欢在文章中、在访谈中表现出某种对不入他法眼的人的学问的不屑。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张五常在国外的小圈子被传为最有可能获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张靠着一定的学术功力得到了足够的话语权力,并屡次上演五常秀,当然其做秀的功力看上去要比那位只能在国内玩一玩的文化界名人余秋雨要深厚的多。这一点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在经济学家成为发展中国家主流的今天,一个有望获诺贝尔经济学的人做做秀不值得大惊小怪。

  张五常得不得奖那是他自己的事,但如果得了这个奖就不是他自己的事了。那一天真的到来的话,全世界的华人脸上都有光呀。从这一点上,我热切地期望张先生获奖,因为到时我分得的那一小点光虽然不能使我返“中”还童(因为我还没老),但至少也能消掉我脸上的几个酒后疙瘩,使我也焕发一下已逝的青春。张先生做秀我也举双手同意,因为至少可以增大全世界华人提高经济学修养的机会嘛。哪像外国的经济学家,即使得了奖也不去炒做,明摆着是不想让普通人沾一点光嘛,保守得很。

  说到保守,说到不喜欢出风头,不能不提一下1975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之一恰林·库普曼。由于在最优资源配置理论方面的卓越成就,他与利奥尼德·康托洛维奇一起在那年得奖。但恰林却十分不安,他认为线性规划的发明者乔治·但泽更应该得奖,或者至少应该和他们俩个一起得奖。据说,他曾向1972年度诺奖得主肯尼思·阿罗征求意见:“能否考虑拒绝领奖?”但阿罗从专业的角度认为他完全有资格得到这奖,并说服他前去领奖。尽管他听取了阿罗的劝告,然而却对自己与康托洛维奇平分了那年的总共24万美金的资金而感到内心不安。为此,他便将所得奖金中的4万美元捐献给了但泽工作过的日内瓦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使自己的奖金由12万美元减少到8万美元,这一奖金数正好相当于三个人参与分享该年度诺贝尔奖金他自己所应得到的奖金额。恰林的这段故事是过了很久,人们通过读阿罗的回忆录才知晓的。这种低调的风格在真正的学者那里,不算个什么,但在喜欢炒作的今天想来,也还真有些恍若隔世之感。

  经济学奖是诺贝尔奖盛宴上一道很晚才被调制出来的大餐。在该奖未设立以前,经济学家只有看别的领域的杰出人士品尝的份。萨缪尔森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经济学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得诺贝尔奖。”当然这话是在1969年以前说的。也不知更老一点的凯恩斯有没有过这样的遗憾。1969年诺贝尔奖终于对经济学家开眼了,但这一年并没把奖颁发给萨缪尔森。当然老萨也没遗憾多久,由于他的成就有目共睹,1970年也就是该奖设立的第二年,他就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评定为该奖的得主。

  当然张五常如果有遗憾,我猜想一定和萨缪尔森的遗憾不一样。萨氏当时感慨的是诺贝尔奖对经济学家不客气,不去设奖。张先生如果有感慨的话,他会感慨既然已设了这个奖,为什么还不发给他。这里面就涉及到评选委员会的专业水准的问题了。是不是委员会的成员搞什么种族歧视,否则的话,圈内都传了很久,甚至连圈外的人都知道华人张五常有可能获奖,可到2003年还没兑现?你看,连那个研究数学的神经质的纳什都拿到了,为何我们华人首席经济学家还没拿到?依我看,得怪张先生的运气不好,是因为研究产权的经济学家已有几个得奖了,如果评选委员会还把奖给张先生的话,肯定怕大家说闲话,比如会说,怎么总是把奖颁给产权经济学家,干脆把诺贝尔经济学奖改为“诺贝尔产权经济学奖”好了。

  张五常先生没获奖,当然让我们华人不满意。而且先生身体健康,有的是时间去等。有一个经济学家未获奖,很让一些知名人士不满。而且这位已经彻底和世人拜拜了,连等的机会都没有了。我要说的这位是英国的,性别为女,叫琼·罗宾逊,圈内人都叫她罗宾逊夫人。因为这位夫人没获奖,引起的经济学奖是公正的还是不公正的争论到现在还没有平息。罗宾逊夫人是英国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凯恩斯的弟子,一个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对于她的未获奖,持不公平论者强调了二点:一是琼·罗宾逊是女性,如果她是男的,以她的成就,早就应该获奖了,这说明评奖委员会有性别歧视的倾向,因为至今没有一个女性经济学家获奖;二是罗宾逊并非主流经济学家,而是属于激进的左翼经济学家,评奖委员会有政治歧视,从未给琼·罗宾逊和加尔布雷思这样影响深远的左翼经济学家授奖。这种观点不是一个人有,甚至萨缪尔森在罗宾逊夫人去世后发表悼念文章也为她未获奖鸣不平。

  当然也有些主流的经济学家不这么认为。比如,那个编经济学入门读物的教授梁小民在文章中就坚定地认为罗宾逊不该得奖。理由当然是她学问还不够火候呗。这也好理解。毕竟罗宾逊夫人是继承者,虽有创新,但还不足。但这种观点也可以用到萨缪尔森身上。他有多少创新?这样问下去的话,就不难看出,诺经济学奖的确存在一些让人质疑的地方。其实任何评奖都一样,只能让一部分人满意,不能让所有的人满意。

  评奖要有原则。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样的世界大奖当然更讲究原则。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设立时确定的原则是授给“以科学研究发展静态和动态的经济理论,以及对提高经济分析有积极贡献的人士。”一般来说,业界把经济学研究分为五大类: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跨学科研究和经济分析新方法。在评选这个奖时,委员会通常会强调二点:一是理论要有原创性,而且这种原创必须是有意义的,能结出硕果的,而不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空想;二是要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能促进现实经济发展。根据上述的原则评选出来的得奖者,迄今为止不足50位,其中既有在社会上大名鼎鼎的人士如萨缪尔森、弗里德曼之流,也有名气不大的只为少数人知道的学者如迈伦·斯科尔斯、阿马蒂亚·森等人。从职业上讲,有一直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大学教授,如芝加哥大学的主流经济学家们;也有从事金融甚至数学研究的人士,如纳什,从根本上讲,他应该去获诺贝尔数学奖(当然让数学家遗憾的是没有这个奖)。近年来,该奖对跨学科研究的关注增多了,所以有一些连一直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都不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得奖队伍中。

  据说中国内地的经济学家加大了对诺奖的冲击力度。但说句不感冒的话,不管是从道德力量还是学术水准,他们都有着一大步的差距,不是一时半会能填补得了的。谦虚的作法是,认个诺奖获得者当导师,来个大树底下好乘凉。君不见有几个现在很吃得开的所谓青年经济学家就靠这路子上来的,有的都混成博导了。当然读他们的博士的人,也脸上有光嘛,毕竟自己的洋师爷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嘛。??
(责任编辑:悲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张五常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