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环市东路一个证券营业厅,放眼望去,尽是头发花白的后脑勺--2007年国内股市一路高歌,活跃的不仅是气壮如牛的青壮年,还有一批气定神闲的“老”股民——年纪老,股龄长。这些“老”股民长期坚守在证券营业厅里,追求钱生钱,更追求充实快乐的晚年生活。
过去,广东老人爱泡茶馆,老茶友都有自己固定的茶馆、固定的座位。如今,茶友变成“股友”。“老”股民在营业厅里大多有自己的固定座位,每天来坐坐,前后左右都是熟悉的面孔,感觉就像在自己的社区一样自在。
这张桌上放着一把还滴着水的新鲜菜心,那是刚刚从菜场买来准备午餐的;那把椅子上放着织到一半的浅黄色毛衣。一台电脑前,笔墨纸砚齐备,铺开的宣纸上写着一副对联,横批“知足常乐”……墨迹未干,墨香四溢。这位老伯,把营业厅当成了自己的书画室,瞥一眼行情,写几笔大字。
“我今年82了,看不出来吧?”退休中学教师卢老伯说,“68岁退休,炒股有14年啦,什么都经历过。”他告诉记者,自己4个儿子工作都很如意,家里经济上完全没问题,炒股是为了消磨时间,让退休生活有所寄托,“可以动动脑筋,不会老年痴呆嘛。”
每天清晨6点整,卢老伯准时收看早间新闻,了解国际国内大事;7点整,轮到四川台或者浙江台的股评节目;7点半,卢老伯订的《广州日报》送到家了,要浏览一遍要闻和财经版;8点40,卢老伯准时从家里出发,步行20分钟到达位于广州西湖路的证券营业厅。“我走路来,就当是运动了,炒股之后,我每天从早6点到晚10点都不闲着,很充实。”卢老伯的午餐是一碗“康师傅”牛肉面,配自带的“咸柠蜜”饮料。
广州东风中路的一家证券营业厅,还为股民准备了微波炉。中午刚收市,就有五位“老”股民排队加热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盒饭。
炒股对这些老年人来说,不仅能充实生活,更是保持社交的需要。73岁的退休工人钟阿姨扶着厚厚的老花镜,右耳戴着助听器。她每天坐一小时公交车到证券营业厅。钟阿姨说:“我以前住在附近,习惯来这里了,老朋友也都在这里。后来搬家了,还是照旧到这来。”
炒股是钟阿姨退休后最重要的消遣:“我家人当初都反对我炒股,说是老人家受不得刺激。但每天呆在家里多无聊啊,我又不爱打麻将。营业厅有冷气、有茶水、有一群朋友,炒炒股,多热闹啊。上个周末我还跟一群股友出去玩了一天,很开心。”话音未落,她的老同事、75岁的黄老伯搬了张板凳坐到了她身后,两位“资深股民”热烈地交换起意见来。
股市行情瞬息万变,波动大、风险高,但记者看到,营业厅里的大多数老人神态都很轻松。卢老伯说:“老人家炒股票,最重要就是心态好。”他说,总有些老朋友问他该不该炒股,他总是给出两个“思路”:
“第一是炒股的目的,想赚钱可以,但想赚大钱的就最好别炒。第二是资金来源,如果动用老本,甚至贷款、抵押房产来炒股,我肯定要劝他们打消这个念头。我自己从来不听所谓"内幕消息",也不给人推荐个股,不炒短线,时时提醒自己"量力而行"。”
钟阿姨说,要炒股炒得开心,就千万不能贪心:“一个股票我持有1千股,涨个三毛钱我就可以抛了,以后涨得再高也不后悔。我每个月有一千多元退休金,炒炒股就挣三百,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老人家炒股一定要谨慎。”钟阿姨凑到记者耳边说,“我就从来不满仓操作。”
临近下午收市,钟阿姨的股友们大声招呼她:“钟姨,隔壁有家酒楼下午茶特价,全部点心一律8元,你去不去啊?”
“去啊去啊,算上我一个。你要不要一起去呢?”这个“老”股民回头笑着问记者,被老花镜放大了的双眼眯成了两条线。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