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西平遥12月4日电(记者原碧霞 李颖)“升……堂”每天下午三点半,随着身穿古代官服的县太爷一声喊,一出“县太爷升堂审案”表演就在平遥古城的县衙大堂内上演。10年之前,这里还是当地县政府的办公场所。
从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始,为使古城得到有效保护,当地政府开展了有序的移民行动,平遥县政府是当地最早进行搬迁的,原办公地点——古县衙在搬迁后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原貌,对外开放。
继县政府搬迁之后,平遥中学、人民医院等100多机关单位也相继从平遥古城内迁出。到目前为止,已有2万多、近五成居民搬出古城外。
不仅是平遥为保护古城而搬迁居民,近年来,为保全遗产风貌,避免现代化侵蚀,中国还有许多世界遗产地的搬迁行动都在积极进行。
1999年,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当地共投入专项整治保护资金1.2亿元,搬迁景区内828户住户和单位,拆除与景观不协调建筑物14.2万平方米,拆除了与景观不协调的观光游览索道,高空观览车、滑道及占地近30亩的游乐设施,关闭了景区内的宾馆。2001年又对紧邻遗产地的街区进行整治,投入资金2000万元,拆除建筑物3万多平方米,搬迁商家、住户380户。
都江堰景区内的摊位、餐馆在1999年整治前不少于300个,如今景区内几乎没有餐馆,商店、摊位不到10个。
2003年,有“万里长城东起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决定投资18亿多元,对山海关古城进行保护,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拆除古城特别是东罗城内破烂不堪的民居,改善百姓居住条件,同时启动占地近2000亩的居民新区建设;另外,还将外迁城内的17家行政机关和6家企业,在城外新建、扩建8所学校和幼儿园。
“平遥县衙是中国封建王朝皇宫在基层的缩影,它现在还保存着三百间明清建筑。搬迁及特色演出都是为了保持古城的原汁原味。”平遥县旅游局副局长薛世俊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居民搬迁后,原与古城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被拆除,古文庙、城隍庙、清虚观、日升昌票号等一系列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和明清宅院相继受到保护,得到应有的原貌恢复。
“我最喜欢的是在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漫步在平遥街头,细细品味这里的民风民俗。”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学峰告诉记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则指出,平遥古城的保护不仅是对现有建筑的保护,而且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下保护这座古城。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