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美国次贷危机给予我们的启示,我们非但不能减缓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决心和金融创新步伐,而且还应当从五个方面厘清我们进行金融创新的清晰思路:第一,我们必须对金融创新利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第二,我国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第三,尽管借鉴或引进是金融创新的有效途径,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从境外的金融创新工具;第四,金融创新一定要有视野开阔和高瞻的战略眼光;第五,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更要坚持“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涂昭明 赵庆明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引领了全球金融创新的历史潮流,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产品的确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但同时金融创新也带来了接连不断的麻烦,特别是今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更是发人深思。
从某种角度来看,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确实给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但我们也可以从中能得到某些启示,这将有助于我们厘清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思路。
第一,我们必须对金融创新利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透过此次美国次债危机发现,金融创新中类似衍生产品的创新工具确实存在着事前不为人知的巨大杀伤力。
我们注意到,次级债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满足了美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尤其是有些中低收入者也希望通过房价的不断上涨进行博利。尽管美国承受了此次次贷危机的巨大压力,但美国也通过金融创新方式将次贷风险成功地向全球输出。因为,美国通过金融创新将次级债的收益与风险转嫁给全球资本市场投资者,次级债引发的投资风险自然要由全球资本市场来共同承担。
对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行为是应当充分肯定还是予以彻底否定?或许,我们难以做简单评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不能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所引起的诸多负面影响,放弃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决心或推迟我们的金融创新脚步。
第二,我国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不能脱离中国国情。
事实上,金融创新永远也离不开一国的经济、金融环境,如美国次级债就产生于“9·11”事件之后的那个特殊年代。因此,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国情变化的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形成气候并逐步走向成熟。随着我国股票和基金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规范,以及普通老百姓对这个新兴市场认知的不断加深,传统的银行业务必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即便资本市场发展还很难从根本上颠覆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垄断地位,但将会动摇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过日子的基础。
二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和财富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二十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居民长期以来的金字塔型收入结构,正在被“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取而代之。从国际经验来看,伴随着这种橄榄型分配结构的形成,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队伍也将逐步壮大起来,此时不断满足投资者各不相同的投资风险偏好要求,既是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其业务转型、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是社会主流消费群体以及消费观念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受第三次“婴儿潮”的影响,与前代人相比,无论是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还是消费观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如何适应这样的一种新变化,同样是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既紧迫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三,尽管借鉴或引进是金融创新的有效途径,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从境外的金融创新工具。
从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不能迷信,更不可盲从所借鉴或引进的国际金融创新工具。
通过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银行的信贷违约及房贷的非流动性风险问题。但证券化不等于没有风险,将风险从银行内部转移到社会并不等于风险并不存在。此外,本次美国次债危机的爆发,对于当前我国到境外投资于金融创新工具也有积极意义。
但笔者认为,不管是实施QDII,还是借鉴ABS,如果我们不从国情出发,不时刻绷紧风险管理这根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管是自己进行直接投资,还是引导投资者进行境外投资,总有一天会遭遇“滑铁卢”。
第四,金融创新一定要有视野开阔和高瞻的战略眼光。
笔者认为,由美国次贷危机显示,金融创新工具能把本该属于本国的经营或投资风险,通过风险输出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因此,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进行金融创新,一定要坚持视野开阔和高瞻的战略眼光。
鉴于此,我们要特别突出地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把金融创新的目光投向国际资本市场。对此,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充分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能像欧美国家的金融机构那样,精心设计一套体系完整、应有尽有的创新操作工具,将那些蜂拥而至的巨额游资一起裹进风险投资之中;二是必须突破传统狭隘经营理念的束缚。对银行来说,在信贷资产的组合结构中,房屋抵押贷款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优质资产之一,而且还可以把其他金融理财产品延伸进中高端客户群体中。面对这样一个利益巨大的信贷资产,我国银行业难有动力将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也是目前我国房贷证券化起色不大、步履维艰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兼得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才是创新战略应该锁定的目标;三是要把金融创新的目光指向混业经营。从国际经验及长远来看,混业经营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五,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更要坚持“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美国次贷危机给予我们的最深刻教训之一就是,金融创新不能违背了金融机构“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首先,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正在公开挑战金融机构“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房屋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会调动银行或次贷公司在重新获得现金流后扩大信贷规模的积极性,次贷不仅很快会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并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之中,而且对冲基金及其他高杠杆机构以其财务杠杆工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与次级债有关的各种交易,最终会放大相关的投资和交易风险。此时,相当多的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了,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不仅远离了金融机构的“谨慎经营”原则,而且也把市场参与者完全隔离在“谨慎经营”的藩篱之外。
其次,金融机构贪婪的逐利性在经营风险被转移给社会后,必然会以牺牲谨慎原则作为扩大信贷规模的基本前提。一旦风险集中爆发,整个社会在为之震惊时,突然会想到要追溯原生信贷产品的发行质量及是否遵循了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但为时已晚。因此,问题是在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与风险隐蔽的严重滞后之间,如何实现与谨慎经营原则的有效衔接,这是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再次,金融衍生产品从一开始就远离了“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典型的衍生产品价值依赖于原生资产价值的变化,但由于金融创新,衍生产品通过切分包装、评级定价及金融工程模型等方式被投资银行家们精心包装并推向资本市场后,其价格与投资价值往往会被高估,市场风险随时都有可能集中爆发。同时,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也被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美国次债危机给予我们的深刻教训是,在金融创新中必须很好地坚持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创新与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长期和棘手的现实问题。
(作者分别为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资深专员、高级副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