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2月18日电(记者孙彬)“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新要求。没有生态文明、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小康。
江苏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全省群众环保优先认知度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九成的群众认为,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小康,环保必须先达标。
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考虑环境保护。
然而,江苏省环委会日前对苏南建设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检查结果表明,虽然当地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等指标都已达标,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中的部分指标还没有真正达标,尤其是一些市县交界处水质超标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过低,导致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不达标。
苏南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迈向了小康,但也受到了环境污染困扰,太湖蓝藻事件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有关报道指出,经济快速发展的长三角,同时也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污染“大户”。多年来,不少地方在污染治理上常常陷入“治标不治本”的怪圈,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污染物不降反升已是严峻现实。
事实上,生态环境比GDP更显著地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质量。过去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实际上“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目前,苏南各地以环保“补课”为契机,打响了节能减排和污染专项整治攻坚战。通过关闭900多家化工企业,封堵720多个排污口,全面加大了重点水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加快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扩大了污水收集范围,促进交界处水质断面和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改善,着力提升“环保小康”达标率。
同时,政府应从培育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环境保护,倡导适度、公平和绿色的消费方式,引导公众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西”贫困地区的一部分,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这个地区被认为“根本不适于人类的生存”。扶贫扬黄灌溉工程,作为反贫困开发史上较大的移民工程之一,正在彻底改变原来西海固地区人民的生活。
由中英双方合作、以“通过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扶贫效益”为主旨的“生态系统服务与扶贫效益??中国区域现状分析与战略研究”项目,9月18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