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吐温文,举止儒雅的扈企平,身上散发出更多的是书卷气。很难看出他曾经在美国华尔街浸润多年,一直跟债券、贷款打交道。他历任多家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的要职,是学术界公认的住房抵押贷款与资产证券化的专家。
在美国奋斗近四十年后,扈企平带着标准普尔中国区总裁的头衔来到北京。而他却说,自己只是一个布道者,“我就像传教士一样,一定要把在国外学到的对中国有帮助的好东西带回国内来,我要让大家相信。”
“反应迟钝”的美国博士
27岁便成为美国缅因州大学最年轻的经济学系助理教授、40岁不到便学术声名鹊起的扈企平,从小学开始却被每一位老师评价为:品行端正,反应迟钝。在台湾大学毕业后服兵役时,军队辅导员给的评价也是做事认真,反应迟钝。“我不是聪明人。”所以扈企平将“勤能补拙”视为一生的信念,执着与务实是扈企平性格的最好写照。
所谓反应迟钝,大抵是因为扈企平太过执着。他说自己从来不会有太多过于美好的期望,更不会改变既定的目标,他只会为着唯一的信念而奋斗,这种坚持在他的留学生涯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扈企平出生于一个普通军人家庭,后在早到美国两年的哥哥的资助下赴美国求学,语言的困难使他一度想改学计算机,但在哥哥的鼓励下才继续攻读经济学。因此,他“做梦都想着一件事,就是要把英语学好”。而他务实的作风,则表现在他连当时台湾留学生人人必备的电饭锅都特意不带,因为“不融入当地的环境和生活怎么能学好语言?人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从最平实的小事入手,两三年后,他已经能与当地人自如交流。进入所罗门兄弟公司的第二年,他写作的经济分析文章只要稍经修改便可以在公司的对外刊物发表,并时常被美国的商业周刊转载,他用英文写作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概论》专著也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可。而这一切在扈企平看来,只是为了最初“要把英语学好”的单纯信念。如此的行事风格,难怪当年“反应迟钝”的孩子却拥有今日之成就。
从台湾大学毕业,到美国念完博士。推动扈企平“向前走,向前拼”的动力,竟只是让父母扬眉吐气,“看到别人小孩出去念博士,我们也要出去,真是要做出什么事情来当时也不知道。”
大学毕业时他的目标也是中规中矩??留在美国大学当一名教授,可最后这位“胸无大志”的年轻人却进入金融界。他走入华尔街的投行,走到证券公司,走到全球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扈企平的精彩是太多人无法企及的。然而回过头看看这段经历,扈企平却看到的只有“认真”二字。
“‘认真’是我这么多年,换这么多工作,换这么多公司,一直没有变的地方。从学英语,到做住房抵押贷款,到现在来大陆工作,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自己付出了全力。”
执著的三十年
精通一门语言,扈企平付出了数年的努力;精通一个行业,执着的他付出了三十年。
扈企平最初接触住房抵押贷款,是从担任美国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准政府机构Fannie Mae经济学家开始的。住房和汽车是美国最大的两个行业,发展住房业更是美国的国策之一,但是对于这一国策,扈企平是外国人,无法感同身受;对于住房经济学,扈企平也是外行。但短短一年以后,扈企平便把美国住房经济业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四年后,他凭借住房抵押行业的独到研究进入了当时美国规模最大、华尔街最红火的所罗门兄弟公司,从此走进世界金融业的核心??华尔街。
此后他每一次工作的机遇,都得益于他在住房经济方面的扎实根基,在学术界亦是以此闻名。扈企平36岁的时候,美国住房都市发展部(HUD)有一个助理副部长的职位出缺,政府找到扈企平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老板,表示希望邀请扈企平担当此空缺,专门负责房屋抵押及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工作。虽然扈企平后来因为老板不肯放人而没有得到该职务,但是他后来的职务向人们展示了其在住房抵押方面的执著与实力:所罗门兄弟公司副总裁及住房经济学家、哈顿公司住房贷款研究和发展战略部门负责人及高级副总裁、雷曼兄弟公司住房贷款研究部门负责人及执行副总裁、野村证券国际(纽约)公司住房贷款研究部门负责人及高级副总裁、欧本海默公司住房贷款研究部门负责人及董事总经理……用扈企平的话说,“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与证券化,这个行业我是看着它长大的。”
因此,当美国房贷的次级债风波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时候,在中信证券的投资者年会上,扈企平被众人视为权威,大家纷纷要求他解释这场风波。面对多数人对美国房贷政策的怀疑甚至恐慌态度,扈企平却笃定地说:“如果能把美国这套住房融资贷款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引进来,我觉得中国一定受益无穷。”“美国这个制度已经推行了四十年,它可以让几乎所有人,从最高信用到最低信用的人,都有机会可以买到房子。”“为什么叫次贷,就是即使你的信用程度不够高,也可以贷款。只是美国有点做过了。但是我觉得美国的住房融资制度是有其逻辑的,它根据买房子的人的所得,高所得,低所得,高信用,低信用,分门别类地贷款。”
扈企平的这一判断得到了中国央行官员的支持,在日前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年会上,相关官员也表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利用资产证券化这种形式,根源是在于发放次级抵押贷款时没有严格遵守风险防范的要求。
每一次风波,能促使制度更加健全。经历过风波的人,才能看得更实际、更全面。扈企平对住房抵押贷款和资产证券化的了解,并不仅仅来自几十年时间的单纯累积,更不是因为他所任职的金融机构赫赫的声名。最宝贵的经验和认知往往不是来自成功,而是源自失败。作风务实的扈企平所“布道”的每一个观点,都来自他伴随这一行业起起落落的切身经历。
只要有会议邀请我,我就去讲
从高校离开后扈企平进入了Fannie Mae公司,美国最大的房屋贷款银行,并通过这里见证了真正的起落。Fannie Mae借短期资金,买长期的住房抵押贷款。由于资本市场短期利率比较低,长期利率很高,这样的利差给予Fannie Mae年赚2亿美金的业绩。就在扈企平跟父母说“真的是去了一家赚大钱的公司”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却发生了惊人的逆转。曾经无限荣光的Fannie Mae在1980年初几乎破产。
虽然扈企平幸运地在Fannie Mae衰落之前离开,进入了所罗门兄弟公司。但这段经历他记忆犹新。直到今天,扈企平还反复呼吁中国的银行转型,“银行要利用证券化来转型,这真的太重要了。现在银行存款利率3-4%,贷款利率6-7%,完全是靠高利差生存,这不是合乎世界潮流的银行业务。银行要能够转型,让资本市场多担当融资方面的业务,中国经济才会发展得更有效。”
在扈企平看来,银行推广资产证券化不仅仅有助于银行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使得信贷资产具备了流动性,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助于缩减目前国内过剩的流动性。“现在有一种不正确的想法,认为银行现在已经有充足的资金,卖出去会增加流动性。问题是,对于一个银行来讲也许是这样的,因为购买某家银行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养老金)可能是从其他银行取走了存款,所以该银行的流动性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流动性,但是对于整个银行体系而言,由于最终是银行的资产转移到投资者而其存款也相对减少,因此证券化会降低流动性。”
“将其资产卖给机构投资者,这将对流动性有大幅度的缩减效应……”这样的布道发生在博鳌的投资者年会,发生在人大校园的讲台,又或是在与政府官员、业界同行、学术泰斗的会面中。执着的扈企平反复阐述着他所坚信的“道”??“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可以因地制宜地把住房抵押贷款和资产证券化这套东西学过来。这真的对中国好处太多了。我看到它的好处,我亲身体验过它的好处。”
“我不讲,就是我太自私!”看到人大百余名学生拥挤在教室里等他讲授资产证券化,很多学生站着听完整堂课。扈企平在这样的期待下,坚持着每周横贯大半个北京城,担任人民大学的兼职教授。他的布道,让他从坊间得来了一个雅号??“扈八点”。其来源便是是扈企平所阐述“完善的资产证券化体系需要具备八个条件:完善的法律框架、精确的会计处理、可以分析现金流的分析师、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活跃的二级市场、国债市场利率曲线作为定价标准,多元化的投资者。”
明眼人从“扈八点”这一雅号中,看到了“标准普尔中国区总裁”这一头衔的影子。的确,八大条件中“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正是标准普尔在全球提供服务的目标。
对此,扈企平并不讳言:“我传播资产证券化,的确有标准普尔的中国战略因素在其中。”按照扈企平的观点,“如果中国真的资产证券化,有三个基础资产是要做的。第一个就是住房抵押贷款;第二就是学生贷款;第三就是做中小企业贷款。把这个三个证券化,然后由保险公司或者是退休金基金来买这些长期的投资。”而一旦中国真的如此行动,不要说住房抵押贷款,就是一般的资产证券化能够发展起来,信用评级是很重要的一环。
“现在只要有会议邀请我,我总会去讲,就讲资产证券化。”让扈企平如此执著布道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标准普尔信用评级业务开展的压力,对于同样需要信用评级的汽车贷款,扈企平就觉得做不做都没有关系,“这对中国帮助不大,但是资产证券化,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中国目前太需要了,我是中国人,我做这些事情,更多的有中国人的感情在里面。”
今年6月,扈企平在国内出版了名为《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的著作,其主题也正是“借鉴美国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探讨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四处碰壁求破壁
1947年出生在南京,1949年随家人迁往台湾,1964年考上台湾大学,随后到美国留学,2005年底标准普尔任命扈企平先生为中国地区的新负责人,负责标普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发展。
标准普尔前任总裁Corbet称,对扈先生的任命体现了标普对中国市场的承诺,能够使标普满足中国国内外客户对金融服务和解决方案的需求,并以此推进中国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实现一体化。
“我刚回来的时候一腔热情,觉得中国区的业务推动得太慢,总想加快推动。”但扈企平发现他使出劲却往往打到软棉花上:市场发育不成熟,政府监管较多;信用评级业务门槛较高,没有完全放开……虽然在扈企平看来,评级行业使用的都是公开数据,“没有秘密可言”。
现在,“加快推进”、“大力发展”之类的词已经不会让他兴奋起来,这个一直充满耐心的布道者谈到这里,也多少有了一丝焦虑。“中国的信用评级制度还没有建立,但是,迟早需要信用评级。我们多做一年就有一年的数据,拖延一个月就少了一个月的信息。”“我们(标准普尔)现在进来,雇佣的肯定是中国人。我们训练他们的思维和思路,教会他们严谨的分析,受惠的肯定是中国人。”
在扈企平致力推动的资产证券化领域,如何引进投资者也是目前的发展瓶颈,“如果连自己国家的保险、年金都不能买自己做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还怎么发展资产证券化?”
四处碰壁求破壁,虽然标准普尔在国内迟迟无法放开拳脚,但扈企平依然执著,“就算有人讨厌我,我也要出去广交益友。”先了解情况,了解国情,再图发展。
就在扈企平执著布道的同时,标准普尔上空的阳光也越来越多了起来,10月份07长电债的起航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公司债券发行大门,此后有近10家企业将陆续发行公司债,据申银万国统计,2008年公司债规模有望达1.1万亿。而央行也于近期表示,将坚决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目前,工行、浦东发展银行、建行和兴业银行已经成功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还有两家机构将在近期发行。债券市场发展和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将有力促进信用评级业务的发展。
在北京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中环世贸中心扈企平的办公室,正好可以看到正在建设中的中央电视台新大楼,扈企平感慨说,国内最让人激动的就是变化,虽然有时充满了混乱、无序和浪费,但每天都在变化,变化中就能够孕育机会,孕育希望。
说着地道的英文,在美国金融界度过大半辈子的扈企平,这次也终于借来中国工作的机会第一次回到出生地南京。他特意去找到了母亲回忆中“出门左转,离家只有5分钟”有百年历史的小天主教堂。“我是中国人,我刚好有机会在国外学到了这些东西。中国没有,或者说中国正在发展,我就要尽我的力量把这些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我深信这对中国是有帮助的。能够把它引到中国来,这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就。”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