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产经新闻

刘洲伟、陈东阳谈《21世纪经济报道》改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北京飘起了小雪,瑞雪兆丰年,也希望2008年我们的媒体业能获得很大的丰收。今天是2008年1月21日,有点巧合,正好是我们《21世纪经济报道》成功改版后的第21天,所以我们今天很荣幸邀请到21世纪经济报道的创刊人、主编刘洲伟(刘洲伟新闻,刘洲伟说吧)先生、21世纪报系总经理陈东阳先生来到搜狐,欢迎二位。

  刘洲伟:搜狐的网友大家好!

  陈东阳:各位搜狐的网友,《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读者大家好。

  天时地利人和 做日报是7年前的梦想

  主持人:记得2003年1月份,21世纪改为一周两期的时候,06年1月份由一周两期到一周三期,刘总曾经来到搜狐,在同样的访谈是与读者与客户分享改版后的成功喜悦。08年1月1日起改为日报了,还在同样的访谈间,您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改日报的源动力来自哪些?

  刘洲伟:首先再次来到搜狐感到很亲切,今天也是一个很巧合的日子,正好是《21世纪经济报道》做日报的第21天。做日报一直是21世纪创刊以来的一个理想,七年前因为整个市场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所以我们选择了遵循市场规律去办一份周报。七年之后整个市场的格局包括读者市场和广告主市场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觉得做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全国财经类日报的条件无论是外部条件还是内部条件都已经成熟了。七年前苹果还是青的还是涩的,市场上有很多不成熟的东西,但是七年后我们觉得苹果熟了。我们觉得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   >>>>>访谈视频

  主持人:七年前就萌生了这样一个伟大梦想,现在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成熟了,这是在这样合适的时机推出了日报!

  刘洲伟:这个也不算是特别伟大的梦想,只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因为我们觉得有几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与七年前相比,中国的读者市场发生很大的变化,有较高消费能力的阶层已经出现,而且队伍日益庞大,他们对高端的品牌有需求。另外,有较高投资能力的读者,他们对很多金融服务也是有需求的。在条件更加成熟的情况下,推出这样的产品是比较符合市场的需要。


  读者和客户的满意才是改版的关键所在

  主持人:我手上拿到今天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我也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每天都会翻阅一下,作为一个读者我想一份报纸的改版成功与否,肯定最关心它的读者和客户感受和反馈,在这21天里我们的采编团队和经营团队有没有从读者和广告客户那里获得一些什么样的信息?

  陈东阳:我想从客户反馈的角度来谈,从1月1号开始改成日报之后,我们特别关心报纸在市场上的方向,我们也随时随地从整个营销团队和所有的客户保持及时的沟通。从客户初步的反映,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他们基本上认可21世纪改成日报是成功的,在我们周三刊准备搞日报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和顾客担忧会不会改成日报你们的深度报道大幅度减少,日报成为快餐新闻的形式?从三个星期以来,大家可以看到21世纪改成日报跟原来周三刊在原来的报道模式上和内容上没有多大的区别,从读者的反映从客户的反映来说,他们基本认为我们是成功的。当然有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可能我们还会逐渐加以改进。

  刘洲伟:其实像报纸、电视这种单方向性的媒体因为缺乏技术手段上的互动,你去了解读者的信息成本是很高的。我去接触我们读者可能每天假设接触十个人,一个月接触下来也就三四百个人。这个指标要最终看它的发行量,我们的发行量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而且现在以常年的订阅为主,订阅能占到发行量的60%多,而且今年常年订阅增长了20%多。从整个量上来说,保证了有一个好的发行量。

  采编方面最重要的是保持严肃的纸质媒体的本色,一定要能够跟像咱们搜狐这样的大的信息超市有一个区分,不能追求海量新闻,不能片面追求时效性,把新闻碎片化。一定要做专业和深度的报道,一定要让编辑记者去追求新闻背后的逻辑,包括政治逻辑、商业逻辑、新闻逻辑,告诉读者这个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意味着什么,会引起什么样的反映。实际是以深度新闻为纲。>>>>>访谈视频

  首先,从不同的介质上来说要寻找差异性。

  第二,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有一个大致的势力范围或者形成分工,其实这个在七年前我们已经这么去想这个问题了,比如西方的商业世界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美国有一份《华尔街日报》,欧洲有一份《金融时报》,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30年了,各个方面都在发展,尤其是它的中产阶级在迅速增长,而它的整个资本市场在这两年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马上就会进入全球三强。在这样一个态势下,其实东方也需要一份有平等的话语权和同等的重要性的严肃的财经类日报。这个有点像当年毛泽东1935年在长征途中用诗词解释了对整个世界的想象,“把汝分为三载,一则赠欧,一截予美,一截还中国”,大概有三分天下的设想。我们不敢奢望有毛主席这样的气魄,但是我们觉得有这种可能性。所以这七年来我们朝着这个方向推动。


  主持人:媒体同行怎么评价你们的这次改版?

  刘洲伟:同行的评价我们觉得虽然重要,但是它毕竟因为竞争性或者身份带来的某种意见,我们真正重视的还是来自我们的读者和广告主客户,这张报纸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取得成功和取得长久的发展,就看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位读者客户提供他们想要的服务。我们不是特别重视媒体的评价。

  主持人:改为日报之后读者数量会不会有大量的变化?常年的固定用户今年增长了20%多,改为日报之后受众的需求和广告市场上会有没有一些大的变化?

  陈东阳:受众群体还是保持稳定的增长,虽然财经媒体这个市场本身的发展来说,从我们自身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会选择财经媒体作为他的首选阅读纸面媒体,这也是因为经济的发展,跟读者工作生活有关造成对财经媒体的需求。我们2008年改日报以后,首先我们还是保持比较良好的读者增长,从广告客户这块来说,08年大家都说是中国年奥运年,从去年底有相当多的广告运营机构包括全球性的广告运营机构对08年中国广告市场做了一个大致的预测,他们认为最保守的增长保持在15%,最好的增长是80%。也就是说,08年整个中国的广告投入可能在15%?80%这个空间增长,取中间数也起码有一个40%的增长。在08年我们在经营收入这块,起码可以达到高于平均数高于40%。>>>>>访谈视频

  主持人:现在来看我们的报纸用户增加的20%主要是个人读者比较多还是?

  陈东阳:机构比较多。我们一直以机构读者为主,实际从《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读者来说,国内最著名的新生代市场调研公司每年都有一份数据,07年11月份他们做的调查《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读者40.6%是在公司里面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些人职位比较高,收入比较高,学历比较高,同时在公司里面有采购决策权利的这么一群人,这也是对于我们广告客户来说是非常吻合的群体。


  主持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资本市场当中去,对信息有很大的需求,针对个人投资者信息需求你们有什么做法?

  陈东阳:针对个人投资者,从我们的读者本身来说,实际机构里面也是相当多最主要的决策人士在阅读,除了这些机构以外,我们还有相当一批也是非常精英层面的个人读者,这里面相对来说没有太大的冲突,这些人本身也代表机构也代表本人的阅读方向。

  刘洲伟:一方面在整个资本市场当中所谓的,将来资本市场上需要最主流的交易主体就是机构,中国的资本市场由散户市场向机构市场转变,西方也是这样,很少有人自己直接炒股票,大部分都是委托机构比如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等等这些机构来帮他们理财。在资本市场的客户最多的就是这些机构,大多数中国本土和国外大的基金公司、券商,我们的读者是比较高端的,除了资本市场以外,还有各个企业的高管,包括政府系统的很多精英,包括知识界的精英,他们其实有高端的理财需求,大多数是财富管理或者私人银行服务的对象。作为个人投资其实跟原来散户的概念不完全一样,散户也在分层。恰恰这部分人是未来中国本土私人银行发展起来,包括跨国公司进来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所需要服务的对象。我们报纸上有很多私人银行资产管理方面的广告正在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它的门槛高,私人理财一般来说现在的门槛都是一年可供理财的收入要在一百万美金以上。>>>>>访谈视频

  主持人:21世纪一直秉承“中国最佳办公读物、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改成日报之后定位有没有一些调整?

  刘洲伟:没有大的调整,而且要强化办公的概念。我们的日报概念是“工作日日报”,我们实际周六周日是休息的,中国人也需要闲暇,中国人不能非得要牺牲一代人像日本那种发展一样推动中国。这一代人其实在工作日需要努力工作,到了周末我们希望能够跟小孩子跟家里人跟自己的女朋友在一起,我们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发达国家闲暇也是一种价值,西方人的工作价值观或者说他们的工资观是用闲暇来衡量的,虽然中国现在这个阶段达不到,但是我们觉得这是一个趋势。

  主持人:你们现在的推广口号叫“一周五期,生生不息”,包含了哪些信息?

  刘洲伟:我们以前的口号用老子的话比较准确或者说比较有趣的来概括了《21世纪经济报道》发展的历史,最早是一周一期到一周两期,一周三期,最后是五期,本身由一个原点开始,从市场上获得了生命力随着市场的发展,最早做一期时的口号“与加入WTO的中国一起成长”,七年之后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结点,再加上奥运会这个巨大的力量、巨大势能的烘托,《21世纪经济报道》就像一颗种子获得外部条件的支撑之后发芽长大,生生不息。

  主持人: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陈总,作为市场化典型的商业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如何打造自己的媒体产业链?

  陈东阳:我所理解的媒体产业链可能因为媒体现在的外部环境或者竞争类型发生变化,对于现在整个市场竞争中的媒体产业链一方面是新闻信息,还有客户、读者,一方面是新闻信息第一次呈现在纸质媒体上面,通过深加工你的信息可以传递到互联网传递到你的手机甚至传递到新的媒体终端。另外媒体读者也是非常有高价值的读者,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可以再利用,这方面已经有高端读者俱乐部,这个链点对于广告客户来说,我们一直在打造具有话语权的高端的论坛。《21世纪经济报道》从创刊以来一直在积极打造,到现在包括房地产、汽车、金融、IT等等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一个积聚影响力的行业高端论坛。现在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链。>>>>>访谈视频

  不做“快餐式”报纸 保持专业性、深度性

  主持人:刚才二位老总说了,改成日报之后不会成为“快餐式”的报纸,我经常跟《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聊天,一些建设性的报道、批评性的报道经常是他们引以自豪的地方,改版之后这两点会不会稍微削弱一些?原来很多记者编辑觉得如果我写一篇报道能够推动制度建设,或者推动产业发展,或者影响公司的运营,每个人对自己的作品都很自豪而且有成就感。改版之后是否会削弱,如何把握这两者的平衡和节奏?

  刘洲伟:对于调查性新闻的重视一直是严肃报纸所倡导的,行业的商业逻辑是什么,要寻求差异的战略。另外一方面也是行业的尊严所在。媒体本身能够去推动进步的一种力量,调查性报道通过对真相的挖掘,对事件背后逻辑的揭示,能够推动制度变迁,推动事情往有利于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方向发展,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们一直会坚持这个东西。怎么样在期数增加的情况下不稀释调查性新闻的强度或者深度?其实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我们的采编人员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力量,也就是说我们一共增加了大概七八十个人。平均到我们原来的记者所关注的领域方面不会增加工作量,不会因为每天对付所谓时效性的碎片化的新闻而疲于奔命,我们希望他还是能够像原来那样去思考。>>>>>访谈视频

  还是保持21世纪的一贯的专业性深度性的报道和分析。另外我们对解释性报道加大力度,包括对国家新鲜出台的政策的深度剖析和时评,我们希望记者在他所关注的领域,通过他的努力得到有益的价值分析工具,获得好的新闻经验,经过这样的积累才能够在24小时的周期之内去写出有深度、更有时效性的新闻分析。这个是比较难的,但是是我们一直在推动的东西。用《21世纪经济报道》采编的话说,我们希望我们的新闻是又快又深。


  主持人:现在一周打五仗,节奏明显加快,要求记者在专业深度方面保持原来21世纪的本色不变,我们在组织框架和采编上有没有一些人员上或者地域上的调整,海外会不会有记者站,全国会不会铺一些更多的采编人员?

  刘洲伟:做日报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财力在海外铺设我们直采网络。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包括日本派出直采的队伍,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基于更好的服务于读者的需要。因为我们觉得读者有权利知道第一手的来自海外的新闻,比如说我们在美国的华尔街,在白宫,在芝加哥的商品市场,在伦敦的原油交易市场,在伦敦的总部布鲁塞尔,在日本东京,在加州的硅谷,我们希望看到我们的存在。最主要的是能够提供第一手的新闻,现在大家都谈到的次债危机,早在2003年华尔街的一些机构已经开始做这样的计划,希望把这些次案中证券化不太好的一部分剥离出来,剥离出来不好的次案能够卖给亚洲或者中东拥有流动性的资金。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报道?为什么西方媒体对于引起这么大的事情保持优雅的沉默?在2007年爆发了这么大的次债危机,幸好中国这两年没有开放人民币的汇率,资本项目没有放开,而非常幸运又躲过了这次金融灾难。>>>>>访谈视频

  我们回过头来想有一点害怕,假如中国的资本向外开放了会是什么情形?如果2003年我们能够在场的话,我们希望把这个东西及早披露出来,我们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的读者尤其本土的企业家、本土的政府官员更需要知道这些东西,这个对他们的决策有非常大的信息上的优势。他们不能失掉这种信息,因为全球化的时代实际上对信息上的比较优势是有非常大的依赖性。

  主持人:21世纪会派更多的记者在全球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当地所见所闻所思反馈给我们的政府、企业家和公众,对于中国的经济建设、企业发展,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得到很大的满足。

  刘洲伟:我们希望这样,尽管这个需要更大的成本,我们测算了一下,做预算养一个这样的海外记者需要相当于在国内养三个本土记者的预算,但是总有人得做这种事情,我们愿意支付这样的成本,这也是一张中国严肃的报纸应该做的。

  发行渠道、发行工具同步拓宽

  主持人:我们现在打五仗在发行渠道和发行工具上有没有一些详细的部署?分区域发行渠道的组合或者通过品牌活动的推广赠阅会不会做一些部署?

  陈东阳:发行部署去年年初已经开始了,一方面在征订环节加强包括邮局包括一些做媒体的征订工作的机构全面合作,另外一方面在重点区域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一些次发达的二级城市像杭州武汉、重庆、成都这些城市都加大了报纸的宣传推广力度。我们这几年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媒体发行方式,我们有很多团购客户。这些客户首先是一些大机构,他们本身是计划内中层的干部他们有这个需求,每个人都阅读《21世纪经济报道》,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客户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量。另外还有一些像移动的VIP客户,每年移动会给客户选媒体回赠给移动客户,包括上海移动、广东移动我们每年有几千份、上万份的订阅。这些都是发行部署。>>>>>访谈视频

  赠阅《21世纪经济报道》一直很少做,创刊以来都是读者主动购买。去年以来我们在北京、上海、广州一些重点的消费场所,像星巴克咖啡店里面可以看到我们的报纸,在这些方面有所拓展。


  主持人:刚才说到新闻责任,《21世纪经济报道》的核心理念一直是“新闻创造价值”,请阐述一下其内涵。

  刘洲伟:价值观这个词虽然是比较虚的,但是在文化中还是无处不在的,非常重要的概念。《21世纪经济报道》它服务的读者是政府、商界、知识界的精英,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力量。《21世纪经济报道》虽然是办给这类人群看的,但是我们觉得办给谁看的不一定非得为谁的利益做代言,不是我们的个人理念,其实从中国有报纸以来,在优秀的前辈那里就有这样的传统,新闻应该有公共性,是工器,工器不可私用,国之利器不可私人。《21世纪经济报道》关注商业领域,但是也是非常大的公共性,我们希望它是能够去推动更多参与的平台,社会在推动GDP在推动效率,但是不能用效率原则牺牲中国人的这报这方面代表公平性的东西。不一定非得牺牲掉大多数人的利益,捡富人的羊毛,我们希望做到不偏不倚。

  有时候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们报道了一间国际性的投行,尽管是我们大的广告客户,但是只要需要我们去推动的,当时的报道是发现A股监管和H股的监管之间不光是发行制度,很多监管制度方面存在着缺陷,或者说它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无缝衔接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个事件的关注来推动制度的变化,使得市场能够更健康地发展,一直是这样的想法。后来这个报道出来以后也获得了高层的批示,他们觉得提出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而且中间也促使监管部门能去思考这个问题,寻找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大家都知道A股、H股实质上已经形成联系非常紧密能够互相影响的市场,联系的紧密度已经基本上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实际上它的监管衔接是滞后的。用一句俗话来说,这种概念有点像菩萨心肠,但是表现出来是金刚怒目。令我们可气的是,这篇文章发出虽然得到了市场的良好反应,但是我们的同行却为这家公司发了公关稿。>>>>>访谈视频

  主持人:在此之前我搜集了网友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21世纪重要的客户出现负面消息,采编部门要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一定要放出来,陈总会不会向刘总提出来?

  陈东阳:应该说不会,如果按照你刚才这个律则的话,我可能会跟刘总说一句话,你按照你的原则去做,但是不要出现差错,不要有不实的差错,这个也是《21世纪经济报道》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昨天还有一个媒体采访的时候问到我这个问题,这几年经营上有什么战略部署?战略上有超前性,但是在新闻采编经营相对独立,这一点我们是可以拿出来说的。确实现在整个经营环境因为恶性竞争、同行的竞争,如果坚持新闻的独立性在经营上可能有所损失,但是创刊的时候我们定下这么一个重要的规矩,新闻就是新闻,经营就是经营,大家可以交流沟通但是不能够互相影响。可能刚开始有相当一部分客户很难接受,但是我觉得很多客户也在发生改变,整个经营环境也在发生改变,现在客户知道《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化,不会对经营部门施加压力,就算施加压力也应该坚持我们的新闻原则,牺牲一部分的经营利益,这部分也是得到大多数客户的认可,这也是他们选择《21世纪经济报道》的原因之一。

  刘洲伟:财经日报对于企业界、资本市场的新闻稿件量是非常大的,不是一个技术环节,比起杂志或者一份以现在中国主流杂志基本都是半月刊,半月刊一期杂志只有七八篇文章,而我们每一天大概会有20万字。半月刊假设报道涉及的稿件量有15条撑死了,一天就涉及到一家公司,但是我们一天要涉及到几十家公司或者上百家公司,这种涉及量我们要承受的平衡感的压力可以说比一份半月刊的报纸要大一百倍。这种压力不一样,它最后呈现出来公平的新闻的姿态我觉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你不能拿财经杂志的这种感觉去要求《21世纪经济报道》,但是我们基本已经做到了平衡。在有一百倍压力的情况下,《21世纪经济报道》的姿态已经不容易了。

  我们一直说新闻制度,你不能要求一张日报跟半月刊去比它的新闻感觉,这是两种产品。在不同的外部约束条件下、压力条件下,最后呈现出来的新闻姿态要有不同的评价,最后的效果来看我们还是比较满意的。

  陈总那边有经营的压力,这方面对采编部门非常支持,这也是我们统一的价值观。但是媒体本身还要看长期,它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东西和短期的关系,有些媒体为了短期的利益会采取牺牲的办法,但是我们觉得要牺牲短期利益获取长期的价值。>>>>>访谈视频

  日报将和网络有更多的创新性合作与融合

  主持人:现在传统日报在网络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建自己的网络版,特别加大了跟读者之间的沟通渠道。电子版的订阅、读者俱乐部等等,21世纪有没有考虑到以后在视频、手机报纸以及博客上面做一些创新?

  刘洲伟:新的介质我们当然希望去延伸,而且快速延伸,但是中间需要解决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制度问题。经常谈起来一个话题,中国的互联网不管是门户还是搜索引擎还是B2B、C2C还有即时通讯工具这些领域,中国的本土公司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御敌于国门之外,我们向搜狐这样的同行致意,他们有效树立起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他们现在无一例外到了海外的资本市场上市。包括他们先期获得了风险投资,来自成熟市场的风险投资与本土的技术或者是商业精英结合,产生了非常好的结果,这一点是你们的共性。而且是一个前提,是一个因。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因,没有这样的动力,没有比较好的激励制度、制度安排,你希望能够延伸出一个好的结果我觉得那都是小概率事件。

  陈东阳:任何一个媒体会在网络和新媒体上有一些思考,这方面的思考也好,部署也好,受到制度上的制约,实际也受到资金链上的制约。本身现在媒体如果说在新媒体上的部署和考虑需要有非常良好的秩序,那么媒体现在自身的滚动发展来说,没有大量的外面投资或者风险投资进来的话,我觉得只能说是一种雏形的布局,而不能说有商业运作的方向。


  主持人:有没有考虑到传统媒体跟新媒体更多的融合?

  陈东阳:可能是一个考虑的方向。

  刘洲伟:这里面会有很大的机会,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上影响,新兴的3G带来的高端用户对于采集信息的需求,这种介质的变化有它的规律性。如何去把握这种规律性,把这种新的规律性与原来的《21世纪经济报道》所拥有的资源嫁接起来,这个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种挑战希望有来自制度和资金方面的支撑,我们正在寻求这种突破。>>>>>访谈视频

从全球化的时代看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

  主持人:我们希望在各种条件成熟之后能够见到强势媒体和网站在视频互动领域等做一些合作,在年末岁初我拿到21世纪年终特刊《中国道路全球价值》,特刊里提出了中国道路要承担对现代问题的全球责任和历史责任,体现出应有的全球性价值,以及中国未来面临的各种挑战。这样气魄的策划、庞大的命题,当时是怎么来做的?请刘总介绍一下,让年轻的同行学习一下。

  刘洲伟:谈不上学习,岁末一般是各个媒体都要盘点,《21世纪经济报道》我们强化前瞻性,我们谈谈中国道路的全球价值,它也是我们08年年会的主题。从全球化的时代看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与所谓华盛顿共识和所谓的拉美模式相比,中国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这种成功是巨大的,在党和政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改革开放到现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取得的成果,全球瞩目。我们认为中国道路不是过去时,是一个现在时,更是将来时,中国道路正在往更伟大延伸,我们希望中国道路在未来能够为世界文明提供独特的价值。在这个过程里中国人能够分享这种成果,分享生长,分享他们的光荣和梦想。

  主持人:最后请二位老总做一个简单的SWOT分析,《21世纪经济报道》改版之后的优势在哪儿,劣势在哪儿,机会和威胁又有哪些?

  陈东阳:如果从优势本身来说,应该说我们背靠南方报业传播集团,大家也都知道南方报业传播集团是全国最好的传媒集团,新闻理念、人才培养、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传统。

  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物质跟广告市场,会给我们带来良好的支撑。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有共同新闻理想的团队,整个团队有非常强的战斗力,有非常强的凝聚力,能够让我们报纸在这么多年来保持稳定的增长和发展态势。>>>>>访谈视频

  从劣势本身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因为体制或者外来的资金令我们单一的媒体能够快速发展。虽然说只有短短的七八年,但是实际上《21世纪经济报道》积累了相当多的人才,也有相当多的新闻操作经验,还有媒体运营的优势。我们在扩张的时候只能一切从零开始,通过收购、并购等进行快速扩张,我觉得这是一个优势。对于整个中国经济30年的发展,甚至可以看到未来几十年高速的发展,另外在整个财经类媒体里面很庆幸我们是比较早市场化的媒体,所以我们现在在同行里面具有领先或者领导地位,这两方面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机会。

  谈到威胁大家会谈到竞争对手,实际上从竞争对手来说,任何一个竞争对手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我们自己内部,会不会因为过度的赞赏赞扬自满带来停滞不前或者自我满足,从威胁本身来说整个团队要清醒认识到自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

  刘洲伟:刚才陈总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优势有两点,一个是它的文化基因,一个是它的品牌优势。劣势方面,我们对未来看得不是很清楚,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大多数就发展来说都是在雾中行走。比较重要的是,除了刚才陈总讲到的外在资金,可能需要引入风险管理或者新的技术力量,类似PE或者VC这种力量能够引进来的话,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你去获得一种管理风险的能力,获得一种更有效的推动力。>>>>>访谈视频

  威胁就是机会,中国的报业是传统的体制,这次十七大胡总书记讲,为什么圆改革?国民经济到了快崩溃的边缘,我觉得像报业这么传统的体制下,我们觉得应该让威胁来得更猛烈一些,这样的话只有威胁了,人们才更有觉悟去改革创新,能够在血里面杀出一条生路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威胁就是机会。

  主持人:刚才听了二位老总分析,我总结了几个关健词:价值观、团队、体制、基因、创新,同时二位也非常谦虚提出来21世纪一些小问题,我想只要保持自己的本色,抓住机遇与变化,《21世纪经济报道》就向你们报纸上宣传的一样,就像一颗种子在中国市场上生生不息,非常希望《21世纪经济报道》做中国市场上真正的财经类日报,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二位!

  刘洲伟:谢谢主持人,谢谢搜狐的网友。>>>>>访谈视频

  陈东阳:谢谢。

  更多阅读:

  搜狐财经热烈庆祝21世纪经济报道改版

(责任编辑:雨辰)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刘洲伟 | 陈东阳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