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从即日起,政府将对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重要商品实行价格管制,经营这些商品的大企业,涨价必须提前申报;同时,政府也将限定他们的差价率或利润率。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这之前,政府曾经零星地、间接地出台过一些价格管制政策,如兰州地区的拉面限价、北京地区出台的“两限房”政策等,但没有形成大气候。而1月15日的限价,范围扩大,指向明确,办法严格,预计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然,所产生的影响,不是物价真的被控制住,而是因为价格被管制,将出现商品短缺、消费者凭借票证购买商品等久违的场景。
为什么价格管制不能抑制价格上涨,只会带来商品短缺?因为价格是一种信号,它的涨跌只是反映了经济中的供求变化,其本身不能成为政策调控的目标。想靠价格管制来控制物价上涨,就像通过砸烂温度计来治疗发烧一样。
在1月15日发改委出台的限价规定中,方便面、食用油和乳制品被列为价格管制的首要目标。表面上看,这些商品的涨价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非常不利影响,对其限价是维护群众利益的一种表现。但不排除有人利用限价措施捞取个人好处的可能。
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供求决定价格。更深入地说,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供求状况,也取决于其他商品的供求状况;价格与价格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打个比方,如果市场上石油的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石油的价格就会上涨。这种上涨,还会导致运输成本较重的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类似地,一些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或者是作为生产成本的工资、租金、利息的上涨,都可能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中国目前的物价上涨,是普遍发生、彼此关联的。因而,仅仅把限价的矛头指向方便面、食用油、牛奶等商品,是不公平的。商品限价后,企业必定会减少产量。在供应不足、又要控制价格的情况下,政府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居民凭着票证购买商品???这不是天方夜谭,在广东,已经有人大代表建议,在物价显著上涨时期,应恢复使用粮票、油票、肉票供给制度。
如果上述建议得到采纳,大家就可以看到,为了“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人民基本生活消费的需要,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经济管理部门对商品进行限价,并实行票证低价购买。政府官员可以决定哪些企业可以提价,哪些企业不能提价;如果企业不听招呼,政府可以创办自己的企业取而代之。当然,他们也有权力决定哪些人能得到更多的“票证”,哪些人不能享受低价商品;享受低价商品的待遇,可以跟人的身份、地域、单位、政治表现等挂钩……
这样,经济系的学生就有福了:在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中,他们几乎能完整地观察到,教科书上经常提到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是如何在生活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