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银行首只以证券市场新发行股票为投资方向的理财产品到期,经过一年的运作,该产品实现年化收益114.35%。而这一超预期收益的实现,也正式拉开新年银行理财大战的烽火,“打新”类产品仍是银行争夺市场的利器,其收益率也不断“水涨船高”。
但面对今年的市场环境,投资者在选择种类繁多的产品时,不仅需要观察预期收益,产品费率及投资时间更为重要。
去年,“打新”产品一度成为沪上中资行人民币理财产品最主流的产品,但随着同质化程度的加剧,部分银行在通过加入活期储蓄、闲散资金投入信托融资等创新后,最终还是将竞争的重点放在发行费用上。记者了解,近期,沪部分银行已将产品管理费率降低50%,达到投资完成后提取收益的10%,且认购时不发生手续费,同时,工行等银行则采取以1.2%收取固定费率的方式,不收取任何业绩报酬。部分股份制银行则更为灵活,规定每推出一款新产品,在费率水平上均比市场最新同类产品低0.1%。
而在银行大幅降价的背后,则是各大机构普遍认为今年新股收益率将降低的预期,费率将更大程度的决定同类产品最终实现的收益率。
据了解,预计今年将有中移动、中信泰富等大盘股登陆A股,融资量不会低于去年,但发行期不会像去年那样密集。在此背景下,如果客户购买同类产品持有时间达1年,可能在部分有新股上市的月份会有较高收益,而在部分月份收益将很低。据深圳发展银行研究显示,今年股市“猴性”特征明显,在新股申购成功后的3个月禁售期内,“打中”的新股也可能面临较大的市值波动。
对此,客户若今年将继续投资新股申购,应尽量避免资金长期投入银行同类产品,以一支新股发行与结束作为投资周期,或许是最优选择。(陈珂)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单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