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爆发了流动性危机,国际股市也因此下挫,这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寻求参股收购境外金融机构创造了条件。
近日,中资保险公司欲收购海外保险集团、金融机构的消息频传,可见保险业国际并购的序曲已经奏响。
物色海外收购对象
日前,据海外媒体报道,富通集团正在就以最多22亿欧元将其资产管理子公司的一半股权出售给中国平安举行谈判。此前,平安重要高层在公布再融资方案前曾前往英国,也有媒体猜测,平安的融资很可能用于海外收购,对象则可能是英国老牌保险商英杰华(Aviva)及金融集团保诚(Prudential)。
另有媒体表示,中国人寿也在物色海外收购对象,如被摩根大通拟以每股2美元价格收购的贝尔斯登也曾在考虑之中。此外,包括英国保诚、英杰华、法国安盛、美国国际集团、美林、花旗、摩根士丹利等在内的若干金融机构都在其候选名单之上。
国泰君安分析师彭玉龙告诉记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在中国已经开始,许多银行已经走出国门,对保险企业来说,还只是刚刚开始。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国际市场低迷,国际保险公司股价偏低,中国保险机构动起收购的心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抄底时机靠判断
彭玉龙说:“收购时机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相对的高低。就像我们很难预测中国股市的底部一样。”东方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王小罡也向记者表示:“很难说时机好不好,只要保险公司用合理的价格买到了想买的股权比例,就是成功的。”
王小罡指出,不过现在,中资保险公司开始准备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收购的时机可能来得很快,也可能来得很慢,但是如果机会到来,则转瞬即逝,想要抓住就要事先有所准备。海外收购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监管审批、机构谈判等步骤,变数很多,如果中资保险公司提早准备好,就把收购的成功率提高了。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许谨良向记者表示:“国内机构收购国外保险企业还比较勉强,因为这些海外机构根基深厚,想要收购这些企业需要庞大的资金。大量资金如何而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从现在国内资本市场的情况来看,非常困难。可以说,在资金上,我国的保险机构准备得还不够充分。”他表示,完全的收购控股比较困难,但是参股还是有可能实现。
金融投资拓展主业
王小罡指出,中资保险机构可能更倾向于大比例持股,这样就能在业务方面与被参股对象有更紧密的联系。他指出,传言被多家公司看好的保诚集团在亚洲的业务做得比较出色,并且由于是英国公司,资产对于日益贬值的美元资产更具吸引力。此外,中资保险公司还会考虑次贷危机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记者发现,在收购对象候选名单中,中国保险公司瞄准的不单单是国际保险机构,还有许多投行和资产管理机构。彭玉龙表示:“保险机构的核心业务就是承保和投资两大部分。无论是收购非保险的金融机构,还是保险机构,都是拓展其主业。从长远来说,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人员素质和国外市场熟悉度。”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