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
3月份和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渐次明朗。数据显示,尽管整体而言,从紧货币政策的效果开始逐步显现,但是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却与最终目标效果并不相同。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有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不同。
一季度数据显示,信贷投放规模和货币供给余额在从紧货币政策导向之下,都出现了增幅回落的迹象。3月份新增贷款仅有2834亿元,贷款增速降至14.8%。与信贷的增速相适应,货币快速增长的局面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M2增速也降至16.3%,为近14个月以来的最低,基本接近央行全年16%的目标。
与政策中间目标效果立竿见影不同,从货币政策调控的最终目标看,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日前透露,3月份CPI增幅为8.3%。尽管这一数据较之2月份的8.7%涨幅有所回落,但如果按照传统意义上通货膨胀的评价标准,超过5%的物价涨幅即属于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可以看出,从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尚未明显见效。
中间目标的政策效果得到显现,而最终目标的实现却依旧路途遥遥。显然,两者的差异反映出了从紧货币政策在传导机制上的问题,而这一点理应成为未来政策工具选择的关键。
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无论是货币供给余额还是信贷投放增速,央行调控起来都可谓是得心应手,特别是伴随着信贷投放规模行政化、指标化措施的实施,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明显得到了遏制,货币供给数量也随之得以有效控制。而与中间目标不同,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虽然也必然会受到货币供给规模的影响,但是这一影响主要是在长期。短期内,在开放的经济环境和供给刚性因素的制约下,货币投放规模对于物价走势的影响未必理想。
事实上,本次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价格上涨上,而其他领域的物价涨幅并不明显。从食品的供求特征看,需求方价格弹性很小,物价上涨并不能有效减少需求数量;在供给上,由于受制于农业生产的刚性周期,最长甚至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因此无法在短期内增加供给。货币供给规模的限制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虚高物价的因素,但是却无法在短期内缓解现实的供求矛盾,因此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将很难避免,最终将导致整体CPI涨幅难以有效回落。这正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效果差异的根本原因。
这样的差异现象给予我们两点启示:其一,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如果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需要多项政策手段的配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财政补贴政策,包括补贴低收入群体和补贴农业生产供给。前者可以减缓物价上行的社会冲击,为政策效果的落实提供更长的社会容忍期,而后者则可参与到增加产品供给之中,有助于直接抑制物价的上行。其二,货币政策效果的传导障碍必须被承认和正视,不能由于最终政策目标效果不理想而过度强化调控力度,要避免超调问题的出现。就以加息为例,利率水平的提高无助于农产品供给的增加,反而有可能因为推高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成本,抑制了市场的供给规模,继而推高市场价格,最终导致政策效果与目标的背道而驰。
(作者为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