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面对CPI指数持续上涨,政府的成品油价格管制显然有其短期的、宏观的合理性。但是,这种管制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长时间的
林伯强/文
石油价格在100美元已经持续一段时间,然而,政府为保持物价稳定,依法对成品油实施价格管制。
对成品油价格的管制的具体做法是,先让中石油、中石化按照国家指令从事亏损的政策性业务,然后再由政府财政对两大油气集团进行政策性亏损补贴。在此情况下,“油荒”再次在各地频频出现。石油行业的国企垄断也使补贴问题复杂化,引起对这种亏损补贴是否恰当的争论。那么,从石油价格管制中,我们得到了什么?
由于成品油价格管制造成油价倒挂,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正是“油荒”。在目前成品油价格管制的状态下,当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就出现倒挂,国内不能及时提价或补贴来调动石油国企的“积极性”,这时民营无油可卖,就会出现“油荒”。中石化和中石油是国企,不会也不敢不供应,但是只要它们不积极供应,我们也会看到局部和短暂的“油荒”。即使是局部和短暂的,也会有很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这些可以通过“排队”加油和恐慌体现。不允许价格上涨,涨价成本会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出口,社会整体付出的成本可能更大。
油价管制的关键问题是放大了能源需求。在一个物价整体上涨的环境里,能源价格管制造成能源相对便宜,必然促使消费者增加能源消费。其他商品都涨价,而能源价格不涨,消费者的选择就很简单: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甚至可以用能源去替代其他价格已经上涨的商品,放大能源需求的增长。
一般来说,能源商品与其他商品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投入的选择取决于相对价格,对生产过程的耗能选择取决于相对价格。因此,能源价格管制和节能政策是相悖的,会对目前的节能减排产生负面影响。由于能源的不可再生性,需求增长才是价格上涨的原动力。由于能源有效替代的不确定性,需求的快速增长会提高稀缺预期,稀缺预期再推动价格上涨。所以,并不需要真正出现能源短缺,稀缺预期本身已足够推动能源价格快速上涨。国际市场上没有听说谁买不到石油,但石油价格可以一路上涨。放大能源需求意味着更大的价格上涨压力。
油价管制还会悄悄加剧能源行业的垄断。就能源行业来说,打破垄断是相对的,除了有些属于自然垄断,还有能源安全,所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引入竞争,比较可行的是进行产业多元化改革。
目前石油行业需要防止的是国有垄断的问题,有限的国企竞争不会解决效率问题。在目前政府定价的情况下,投资放开还不足以吸引外资和民营进入,国企一家独大,越做越大。因为当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时,价格管制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确定、可预测的商业运行环境。只要政府愿意,国企是可以亏损的,资金链也是不会断的。目前的油价倒挂对于中石油和中石化来说只是形成短期影响,但最终政府会被迫调价补贴。成品油调价滞后的牺牲者必然是民营油企,近期很多民营加油站无奈被中石化和中石油收购,余下的惨淡经营,如果油价批零倒挂持续较长的时间,也必将走上被收购之路。中石油和中石化则可以趁机收编,加强垄断,成就中长期垄断利益。
再者,油价管制还不利于石油国企提高效率。政企分开才能使石油国企转变为依靠改善管理、技术创新、提供优质服务来提高赢利,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价格和补贴上。石油国企讲政治的代价是牺牲效率,最终是全民埋单。公众应当向石油国企要求有效率的优质服务,能源消费负担要求政府解决。因此,石油国企的效率应该是公众关心的焦点。长期而言,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和替代不确定性,如果由于价格管制造成低效率的石油国企和石油消费,最终的受害者一定是消费者,如果这一代人没有付这个账,下一代人一定要付,而且稀缺和环境成本会使代价更高。
面对CPI指数持续上涨,政府的成品油价格管制显然有其短期的、宏观的合理性。但是,这种管制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长时间的。不可能是因为中国的节能减排的迫切性和财政补贴的短期性;不应该是因为它不是抑制价格的有效机制,有种种的反市场的弊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解决油价倒挂,将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通过合理税则让成品油价格反映稀缺和环境成本是必要的,也是抑制需求增长和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的关键手段。
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强劲的能源需求面前,行政对控制高耗能的无力明然,低价能源为高耗能企业获取更大利润空间,造成低效和不合理的能源消费。强劲需求的增长将成为今后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动力,并助长市场对于未来价格上涨预期。涨价的冲动会积累,一旦放开,有可能出现价格涨得更快的情况。
(本文作者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