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底,尽管4家QDII的净值较之前的大幅暴挫出现了小幅反弹,但仍都维持在面值之下,平均净值亏损幅度约为22%。但QDII基金的扩容并未止步,继春节档期的工银瑞信QDII成立后,银华和华宝兴业两家的QDII品种近期也在市场上发售募集。
“首批4家QDII基金重点投资于香港市场,由于香港与中国市场的高相关性,实际上是以QDII的名义投资于中国;为了实践全球投资理念,QDII基金不妨选择国际上通行的FOF(基金中基金)模式来操作,将产品设计与投资管理相分离,从而降低风险。”
对记者作出上述的表示的是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亚洲区主管兼董事总经理裴布雷,他曾将第一批共同基金引入台湾,并帮助华安基金发行了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近日,作为银华新发QDII聘请的外方投资顾问的代表,就QDII基金海外投资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全球分散配置 《21世纪》:投资损失让中国内地投资者对QDII基金的前景产生了质疑,您如何评价QDII基金目前的窘境?您认为海外投资的合理回报率是多少?
裴布雷:实际上,投资海外基金的人应该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投资者,而并非短线的投机客,因为长期投资可以有效地回避通货膨胀的风险;而海外投资同时可以有效地分散单一市场投资的风险。以日本为例,20年前日本的股票指数大约为36000点,当时日本经济前景向好,日本人如果100%地将资金投入本国市场,时至今日,日经指数仍然徘徊在20000点以下,配置单一市场的风险可见一斑。
以欧美国家离岸基金发展的经验看,只要是超过20%的收益率就已经相当可观。在美国,收益率最高的机构投资者是耶鲁大学基金会,过去十年其平均回报率也不过在16%~17%左右。
《21世纪》:您认为中国内地QDII基金从产品设计到审批发行、投资运作等环节,还存在哪些问题?
裴布雷:据我了解,首批4只QDII基金选择屯重兵于港股,其实这是以QDII的方式投资于中国,要实践全球投资的理念,就要有效地分散风险,需要加大对其它市场的配置比重。
举个例子,去年香港人流行买越南的基金,皆源于越南市场近几年均实现了至少翻倍的投资回报。香港人去年一个星期买越南基金的量比过去很多年里买美国基金的量都多。这个非常不合理,美国经济总量要比越南大得多,股票市场也更发达,所以说,这个肯定不是投资。欧美投资者一般只用10%~15%的比例投资离岸基金,甚至可以配置不止一只的海外基金来降低风险。
QDII更适合FOF 《21世纪》:此次与大摩合作的银华QDII采取了FOF模式,这也是国内已发的QDII系基金中首家采用该模式的基金。欧美国家目前离岸基金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内地借鉴?
裴布雷:从海外的情况看,离岸基金的发展都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美国的投资者已经习惯以定额定投的方式投资于海外基金。就基金品种而言,当前在美国市场上的单一国家型基金已经不多了,甚至也少见类似欧洲基金、亚洲基金等地区型基金,投资者更为青睐的是定位全球投资的海外基金。因为投资者认为单一国家股市的周期性波动很难把握,系统性风险难以回避。
从目前国际上发展离岸基金的经验看,实际上大多都在遵循FOF路线,即设计基金产品和实际海外投资两个环节是分离的。例如某美国的机构投资者要求设计一只投资香港的基金,美国本土的基金公司负责签订协议,做前期的客户服务工作,拟定基金契约,确定投资方向和预期的资金回报率。而具体的投资环节,公司通常要找一家香港的公司去合作,具体负责投资事项、配置投资品种。
《21世纪》:从您1999年与华安的首次合作到今年与银华的再度携手,内地基金行业10年间快速发展。对比欧美市场,你认为有什么不同?
裴布雷:以台湾为例,台湾的基金行业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先有封闭式基金,而后是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品种逐渐配置完备。前些年,台湾也是在股指上扬的过程中不停地发新基金,满足投资者日益膨胀的投资需求,但是有一天,突然发现新基金发行出现了瓶颈,已经无人喝彩了,于是又转去发离岸基金。
台湾市场是亚太地区市场的一个缩影,这一地区投资者通常喜欢新基金,非理性因素浓厚,表现为典型的买方市场。而欧美地区不同,人们通常投资于有业绩表现、规模适宜的老基金,或者基金公司为客户度身定做专门需求的基金产品,没有专门的基金推销,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chuangangc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