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晓 周明
4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8.5%,而银行信贷量仍高居不下。为抑制通货膨胀,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央行决定从5月20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5%,这也是今年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专家认为,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在利率工具存在诸多制约的情况下,短期加息的可能性减小,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次成为吸收流动性、抑制通胀的主要手段。
财政可适当减税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表示,对于控制CPI来说,货币政策要比财政政策更有效,目前,财政政策采取的提高补贴等措施只能减少居民的“痛苦”,并不能控制国际通胀的输入。
杨志勇认为,在目前经济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首先要密切关注物价上涨的成因;其次,调控时应注意到政策的滞后性,财政政策除增加补贴外,在货币政策从紧的背景下,还可以采取适当减税的方式保持经济合理增长,“从一季度的数据看,企业所得税仍保持了三成左右的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有减税的空间”。但杨志勇同时表示,如何减税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加息仍是可能选项
在统计局公布CPI数据后不久,央行便启动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按钮。
对此,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高级分析师林朝晖分析,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受到了4月份人民币信贷量仍较高的影响。分析人士认为,货币政策的走向取决于未来经济面的发展情况、通胀走势及调控情况,央行货币政策需要“走一步、看一步”。
林朝晖认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些出乎预期。首先市场资金面并不宽松,而此前存款准备金率已上调三次;此外,5月份央行对冲操作余地比较大,应可以较为轻松地完成对冲任务。
经过多次上调后,未来存款准备金率如要继续上调将受到三方面的制约:首先存款准备金率的绝对水平较高,已上升到16.5%的高位;其次,货币利率对准备金率工具比较敏感;此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会受到此次地震后救灾工作的制约。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4月份PPI和CPI略为反弹并未额外增加升息的压力,因受制于美元利率,央行可能继续保持观望态度。但考虑到扭转负实际利率以及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央行开始更多关注通胀压力,加息仍可能成为我国的金融政策选项之一。
业内专家预计,昨日发生的地震灾害估计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林朝晖表示,从今年的态势来看,准备金率的调节使短期内加息的可能降低。
高盛亚洲经济学家梁红、宋宇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小幅上调本身并不能直接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预计,央行将进一步出台调控措施,包括继续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基准利率、继续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力度及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