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O八年第一季度
2008年第一季度,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我国及时采取有力应对措施,努力克服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体形势比预想的要好。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8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金融运行平稳。货币信贷增速逐步回落,货币政策调控取得初步成效。
专栏1 贷款增长情况分析
2008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减缓,外汇贷款增长较快,企业保持了较强的支付能力。
一、人民币贷款增长减缓,居民户贷款同比少增
随着信贷调控逐步发挥效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有所放缓。2008年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4.8%,比上年年末低1.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同比少增891亿元。其中,1月份贷款同比多增较多,2、3月份贷款同比少增。
从贷款结构看,第一季度贷款增势主要在以下两方面明显减缓。一是居民户贷款明显同比少增,第一季度累计少增928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少增397亿元,个人经营性贷款少增531亿元;二是商业银行压缩票据融资,第一季度票据融资累计多下降1615亿元。在新增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加较多的带动下,企业部门第一季度新增贷款同比多增37亿元;但分月份看,2、3两月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少增476亿元和903亿元,3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也出现少增。
二、支持企业合理外汇需求,外汇贷款增长较快
外汇贷款继续快速增长,3月末余额为2688亿美元,较年初增加488亿美元,同比多增462亿美元。其中,用于支持“走出去”等外汇贷款约357亿美元,占第一季度外汇贷款增量的73.2%,企业“走出去”等合理的外汇贷款是外汇贷款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企业利用外汇贷款进行境外股权投资不仅使新增资产与负债实现了币种匹配,同时也实现了投资收益与利息支出的币种匹配,具有明显的避险特点。而企业利用外汇贷款进口设备和原材料,与本币购汇相比会面临资产负债和现金流的双重币种错配风险。在我国外汇供给充裕的情况下,此类贷款具有明显的赚取人民币升值收益的特点。
2007年以来,外汇主管部门通过调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要求主要商业银行持有占外汇总资产一定比例的境外流动性资产,加上外汇存款下降,收紧了境内外汇流动性,境内外币利率上升,对于抑制不合理的外汇贷款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外汇流动性管理、价格传导和风险防范等三个机制的建设。未来一段时间外汇流动性可能继续保持收紧态势,抑制不合理外汇贷款需求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三、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以来,企业总体上仍保持较强的支付能力
2008年第一季度,企业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亿元,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企业资金来源更趋多元化。第一季度,企业部门通过债券(含短期融资券)融资近800亿元,通过境内外股票市场融资近1500亿元。3月末,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4.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876亿元,同比多增1927亿元。其中,企业活期存款下降1099亿元,同比少增2325亿元,企业定期存款增加5975亿元,同比多增4252亿元。企业定期存款多增较多与企业参与新股申购的资金回流有关。总体看,企业支付能力仍然较强。
当前货币信贷调控虽取得初步成效,但基础尚不稳固。在物价涨幅较高、国际收支顺差可能继续加大货币信贷扩张压力的情况下,仍需加强信贷调控。商业银行应正确认识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落实好从紧货币政策,在年度内合理均衡放款,防止贷款过度波动。同时,坚持有保有压,优化信贷结构,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贷款,加大对“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和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
四、扣除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因素后,基础货币增长平稳
3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0.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853亿元,同比增长35.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2.8个百分点。由于法定准备金统计在基础货币中,2006年下半年至今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基础货币增速较快。如果扣除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流动性的因素,基础货币增速将低于8%。3月末,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为4.06,比上年同期低0.67,表明货币扩张能力有所减弱。
3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 ,比上年年末低1.3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3%,农村信用社为5.4%。近几年,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2004年月均4%左右的水平逐渐下降至2007年月均2.9%左右的水平。超额准备金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央银行流动性分析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在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引导市场利率预期方面的有效性逐渐增强;二是商业银行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宽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大为提高;三是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支付系统等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减少了在途资金占用,提高了支付清算效率。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上升
在2007年以来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作用下,金融机构各期限人民币贷款利率继续上升。3月份,金融机构6个月至1年(含1年)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72%,比1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67%,为基准利率的1.03倍。执行利率下浮的贷款额比重明显下降。第一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分别占23.63%、30.51%和45.86%,比2007年第四季度分别下降4.4个、上升2.82个和1.62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人民币同业存款利率小幅上升。3月份,金融机构同业活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85%,比年初上升0.34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93%,比年初上升0.03个百分点。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略有上升。3月份,3-5年(含5年)、5年以上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5.92%和5.75%,比年初分别上升0.13和0.05个百分点。境内大额外币存款(300万美元以上)、外币贷款利率水平小幅波动。
六、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
2008年以来,外汇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有所加快。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0190元,比上年年末升值2856个基点,升值幅度为4.07%,高于2007年第四季度2.82%的升幅;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欧元兑11.0809元人民币、100日元兑7.0204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年末贬值3.74%和8.75%。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至2008年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7.92%,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9.63%,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4.07%。
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第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达7.0130元,最低为7.2996元。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59个交易日,其中人民币汇率有40个交易日升值、1个交易日持平、18个交易日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单日最大升值幅度为0.35%(246个基点),单日最大贬值幅度为0.18%(127个基点),日均波幅为83个基点,较上年日均波幅62个基点继续扩大。
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走势总体平稳。根据国际清算银行5月11日公布的数据,3月末,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比上年年末仅升值0.09%。在美元加速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减少了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汇率的波动程度,保持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基本平稳,对我国应对次按风波导致的国际汇率的急剧变化起到了平滑缓冲的作用。第一季度,美元对欧元下跌6.57%,对日元下跌11.54%,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相应缓和了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的贬值幅度。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稳中有升,表明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总体升值,不仅有利于市场把握人民币汇率走势,而且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采取综合措施,正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一是灵活搭配对冲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二是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预调和微调作用,有效熨平季节性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冲击。三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保持平稳,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四是促进稳健财政政策与从紧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于1月30日开展了3个月期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300亿元,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库现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春节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需求。
二、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为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于1月16日、3月18日、4月16日和5月12日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分别于1月25日、3月25日、4月25日和5月20日实施。一般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6.5%。
三、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针对贷款扩张压力较大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提示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调控,在年度内合理均衡放款,防止贷款过度波动,同时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信贷投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根据农时需要适当调整信贷投放节奏,优先保证春耕备耕信贷需求,努力增加对粮食、食用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生产的信贷投放。
四、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同时,四家银行稳健推进综合经营。目前,中国农业银行的外部审计、不良资产清理和法律尽职调查、离退休员工预计负债的统计测算以及资产、土地、物业评估等工作基本完成,内部改革加快推进。中国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快研究论证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方案。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明显增强,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
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积极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继续严格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个人以及外债收结汇管理,增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管理。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有序拓宽资本流出渠道,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和领域,新批2家QDII机构累计5.25亿美元额度。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新批1家QFII机构2亿美元额度。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银行体系外汇流动性,进一步理顺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价格传导机制,引导不同微观主体通过价格手段有效分散汇率风险。增加银行间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市场成员,丰富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交易主体,活跃市场,更好地为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管理汇率风险服务。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运行。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交易活跃,货币市场利率稳定,债券发行情况良好,债券指数小幅上行,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创新产品规模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继续推进。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利率水平平稳,市场资金供给主体多元化
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日均交易额再创历史新高。
银行间市场主体资金融出、融入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资金供给主体多元化。其他商业银行由过去的资金净融入部门转为净融出部门,国有商业银行净融出有所减少。二是主要受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影响,其他金融机构、证券及基金公司的资金需求减弱;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扩张较快,在货币市场上资金需求较强。
货币市场资金较充裕,总体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受3月份较少新股发行和春节后资金回流季节性影响,当月质押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27%;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26%,比1月份和2月份分别下降0.06个和0.39个百分点。Shibor与货币市场拆借、回购利率走势保持一致,2周以内Shibor与拆借、回购利率之间的利差基本保持在10个基点以内。3个月以上的Shibor基本保持稳定。Shibor在利率衍生品交易定价中逐步发挥作用,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占人民币利率互换总金额的19%,远期利率协议全部采用3个月Shibor为基准。
(二)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活跃,债券发行利率比上季有所下降
受股票市场资金回流和债券价格上涨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活跃。
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总体呈上行趋势。
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品种进一步丰富。债券一级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5433亿元,同比增加1999亿元,增长58.2%,其中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企业长、短期债券发行增长较快。
随着市场对加息的预期减弱以及资本市场资金回流等因素影响,债券市场筹资成本有所降低。2月份发行的7年期记账式国债利率3.95%,比上年11月份发行的同期限国债利率下降0.4个百分点;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7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利率4.83%,比上年12月份发行同期限的第27和29期债券利率分别下降0.11和0.31个百分点;国家电网发行的10年期企业债券固定利率5.35%,比上年12月份发行的同期限企业债券利率低0.67-1.33个百分点。
Shibor在债券定价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第一季度共发行固定利率企业债5只,发行量为219.9亿元,全部以Shibor为基准;发行以Shibor为基准的短期融资券60只,总发行量为551亿元,占总发行量的49%。3月20日,深圳发展银行发行一只10年期含权浮动利率次级债,金额为5亿元,以3个月Shibor为浮动基准,基本利差为140个基点。
(三)票据融资增速趋缓
第一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5万亿元,同比增长5.3%;累计贴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累计办理再贴现17.8亿元,同比增加12.3亿元。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7.3%;贴现余额为1.2万亿元,同比下降33.4%;再贴现余额为36.3亿元,同比增加30亿元。
商业汇票承兑业务发展趋缓,票据贴现净下降。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商业银行着力控制信贷增长。由于票据融资具有期限短、周转快、风险可控、成本收益稳定等特点,压缩贴现贷款成为商业银行调节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的重要手段。
(四)股票市场波动较大
第一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9.62万亿元,日均成交1630亿元,日均成交比上年最为活跃的二季度下降了近40%,但比2007年第一季度和四季度分别增长23.8%和9.4%,市场交易仍较活跃;3月末市场流通市值7.6万亿元,比2007年末下降17.9%。
股票市场融资较多。第一季度,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和配股累计筹资1489亿元,同比多融资602亿元,融资额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增长67.8%。
(五)保费收入增速较快,保险赔付有所增加
第一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979亿元,同比增长51.6%,其中财产险收入增长24.7%,寿险收入增长61.2%。受年初我国出现的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影响,保险业赔款、给付增加较多,企业和个人的保险需求明显增加。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844亿元,同比多支出148亿元,其中财产险支出289亿元,同比多支出82亿元,增长39.6%。
受近期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和赔付支出较多影响,保险业总资产增长速度略有减缓。3月末,保险业总资产2.94万亿元,增长31.2%,增速同比降低5.9个百分点。从结构看,投资类资产继续增长较快,占比持续扩大。
(六)外汇市场平稳发展,人民币掉期交易活跃
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进一步扩大,即期外汇市场运行平稳,询价交易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显现,人民币掉期交易活跃,外币对交易量有所下降。第一季度,人民币掉期市场累计成交1038亿美元,同比增长86.4%;银行间远期市场累计成交77.5亿美元,同比增长45.7%;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178亿美元,同比下降27.5%,成交品种主要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合计成交量占全部成交量的70.7%。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强化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自律管理
(二)推动利率互换业务的全面展开
(三)完善证券市场制度建设
一是严厉打击非法证券活动,维护证券市场正常秩序。二是完善创业板管理制度,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四)提高寿险公司内控水平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压力持续上升,各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挑战增大。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欧元区和日本经济下行风险增加。新兴市场经济体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增速略有下滑。全球主要股指大幅震荡,国际汇市和债市波动较大。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
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增加。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整体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通货膨胀压力普遍上升。在内需和外贸拉动下,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拉美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2008年以来,美元相对欧元、日元贬值加速。3月31日,欧元兑美元、美元兑日元分别收于1.5772美元/欧元和99.81日元/美元,美元相对欧元和日元分别较年初贬值8.1%和11.5%。
全球主要股指大幅震荡下跌。受全球各大金融机构相继披露因美国次按风波遭受重创的信息以及对美经济衰退预期增强等因素影响,1月15日至20日前后,全球股市出现一轮急速下跌行情,部分主要股指创“9?11”以来最大跌幅,此后维持震荡整理格局。
(三)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走势
美国房地产市场仍继续恶化。2008年1-2月,美国全国房价指数同比分别下降2.7%和2.4%。同时,新房开工数量、新房销售数量和待售新房数量下滑明显。3月份,新房开工数量、新房销售数量和待售新房数量分别为94.7万户、52.6万户和46.8万户,同比季节调整后折年率分别下降36.5%、36.6%和14.6%。
欧洲房地产市场不容乐观。西班牙房地产市场下滑明显,1月房价跌幅达3.1%,住房买卖交易量和房屋抵押贷款发放额同比分别下跌27.1%和25.7%。英国房价则连续几个月出现下跌趋势,德国、葡萄牙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
日本房地产市场略显降温迹象。2007年日本公示地价全国平均同比增长1.7%,为连续两年上涨,其中商业用地上涨3.8%,住宅用地上涨1.3%。自上年下半年以来,拉动地价上涨的市区核心地价涨幅开始减缓,预示房市降温风险加大。
(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于1月22日、1月30日、3月18日和5月1日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分别调低75个、50个、75个和25个基点至2%。同时,于1月22日、1月30日、3月16日、3月18日和5月1日分别调低贴现率75个、50个、25个、75个和25个基点至2.25%。欧洲中央银行继续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保持4%的水平不变。日本银行也宣布继续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5%的水平。英格兰银行于2月7日和4月10日分别将官方利率各下调25个基点至5%。
(五)国际经济形势展望
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美国次按风波走势不确定引发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放缓并对新兴市场经济体产生负面影响、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各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面临防止衰退和抑制通货膨胀的两难选择、美元持续大幅贬值、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
目前,美国次按风波的未来走势仍不明朗。美国房地产市场仍未出现明显改观,信贷市场紧缩局面仍然存在,危机有进一步向商业地产、信用卡、汽车贷款、公司贷款等领域蔓延的趋势。受此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放缓已成定局。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贸易、资本等方面对发达经济体的依存度仍很高,很难不受次按风波的影响。但强劲的内需、不断上升的区内贸易和投资比重以及稳步改善的宏观制度环境将使得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自主增长能力增强。
同时,在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全球性通货膨胀风险持续上升,各国宏观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各主要经济体央行在加息回收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和降息提供流动性避免经济衰退间面临两难选择,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在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状况恶化的背景下,加之特定政治考虑,部分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情绪加速抬头,将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全球失衡的有序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表 4 2008年第一季度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
表 3 2008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表
表 1 2008年第一季度分机构人民币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
表 2 2008年第一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情况简表
单位:%
专栏 2 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2008年以来,受国际市场能源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趋升,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
各国通货膨胀率普遍上升。1-3月,美国核心CPI均保持在2.3%以上的高位,持续超出美联储1.5-2%的容忍区间上限;欧元区综合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7个月高于欧央行2%的通货膨胀目标;3月份,日本CPI上涨1.2%,为10年来新高;此外,受内需拉动、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明显上升。2008年3月,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土耳其和越南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分别为8.8%、8.5%、8.2%、8.8%、9.2%和19.4%。
近期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化红利递减。新兴市场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边际效应优势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快,发达国家利用海外廉价劳动力规避国内通货膨胀的能力大大降低。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失衡直接催生了全球流动性过剩。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各国和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积极促进出口,积累外汇储备,增强危机抵御能力;同时,美国等各主要经济体在高科技泡沫破裂和“9?11”后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而在全球资本项目开放、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大量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大规模跨境流动,进一步压低了风险溢价,推升了全球价格水平。三是近期为应对次按风波带来的金融市场紧缩局面,以美联储为首的各主要央行大幅降息并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客观上助长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加大了短期和中期通货膨胀压力。四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高涨。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能源、食品和金属等初级品市场供求关系偏紧,石油、玉米、小麦和金属等初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创历史新高。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增长加快加大对粮食的需求,而同期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导致供给相对不足,加之对玉米等生物能源需求旺盛,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推动作用增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轮全球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是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根据古典经济理论,对于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作用有限。中央银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稳定市场信心,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针对粮食价格上涨,各国纷纷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举措。阿根廷2007年两次提高粮食出口关税;乌克兰对小麦出口实行许可制;主要大米出口国越南、埃及、印度、泰国等陆续设置大米出口限额;欧洲、韩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出口也采取了诸多限制举措。应该注意到,尽管粮价上涨可能加大各国间的政治摩擦和部分国家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压力,加大政府面临的政治压力和财政补贴压力,造成社会不稳定,但从经济角度,近期全球粮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别国家因担心自身的粮食安全而限制出口造成的,并未出现全球范围内实质性的供给短缺。事实上,全球粮食供给增加的潜力仍很大,大量闲置可耕地的存在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都可以保证在短期内提高供给,平抑价格。
本轮通货膨胀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与美国次按风波带来的全球经济放缓相伴。常规情况下,央行往往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等制度安排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防范、抑制通货膨胀。但在目前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放缓带来衰退的共同威胁下,包括美联储在内的主要货币当局普遍面临艰难的二元选择。其中,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衰退,坚持扩张性货币政策,连续大幅降息,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同时辅以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与其类似,为应对实体经济下滑威胁,加拿大、英国央行也选择了降息;相反,近期澳大利亚和瑞典等国央行却在选择加息以应对通货膨胀上行风险;欧央行和日本央行则在权衡实体经济下滑和通货膨胀风险后选择维持现行利率,以保证中长期价格水平和公众预期的稳定。
目前,国际粮食、能源等价格上涨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加强市场监管,并通过财政补贴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下一步,应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增加供给、稳定预期,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升治理通货膨胀的综合效力。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8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情况下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经济总体形势比预想的要好。
(一)消费较快增长,投资增速仍在高位,贸易顺差同比略有减少。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定提高,国内消费需求较旺。
专栏 3 增加消费需求
促进内需增长
增加消费需求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平衡关系看,储蓄缺口等于贸易缺口,国内消费不足就需要通过增加国外消费弥补,容易引发对外需的依赖,进而导致国际收支顺差过多和汇率升值压力增大。从国内经济平衡关系看,消费不足是导致储蓄过多的最直接因素,而储蓄过多则容易引发投资的过快扩张,进而可能会产生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消费不足也会使供给结构产生扭曲,在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压力下,产业结构会形成对重化工业和制造业的依赖,不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6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62%,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8%,我国不到50%。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的出台,消费增长有所加快,2007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资本形成,但从一个更长时期看,2000-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终消费增加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之比)从63.8%下降为39.7%,而同期资本形成的贡献率由21.7%上升到38.8%,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的贡献率由14.5%上升到21.5%。
当前,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扩大国内消费。对中低收入人群而言,重点是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升其消费能力;对中高收入人群而言,重点是提升其消费倾向,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创造出新的消费热点,更好地满足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
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增强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速逐渐加快,但仍慢于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企业和政府部门收入的增长。2000-2007年,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1.9%和9.1%,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4.1%、26.6%、21.1%。基于此,要将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作为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战略加以实施。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居民的资本分配参与度,划拨部分国有股充实个人养老金账户,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措施,将所得税征收重点放在高收入人群,减少中低收入人群的税负,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要以实施新《劳动合同法》为契机,建立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转移流动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使农民工获得与城镇户籍人口大体均等的劳动保障水平;大力开展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增强其在城市终身就业的能力;以增强城市综合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财政政策转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如住房、交通、学校、医院的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消费型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相比,我国的服务消费发展空间巨大。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占比为48%,美国、英国、法国、韩国的服务消费占比分别为60%、64%、51%和57%。在服务消费细项中,我国主要集中在居住、餐饮、交通、通信等相对传统的服务消费领域,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家庭服务、旅游、文化娱乐等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未来应采取包括税收在内的综合措施,大力发展房地产和物业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等服务业,促进消费总量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45亿元,同比增长24.6%,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4.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万亿元,增长25.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529亿元,增长18.3%,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高0.6个和1.6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快,中、西部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和0.2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3%、35.2%和27.7%。分产业看,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支持下,第一产业投资增幅最大。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80.8%、25.9%和25.3%,第一、三产业分别比上年加快60.5个和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上年放缓1.1个百分点。
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同比略有减少。第一季度,进出口总额为5703.8亿美元,增长24.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受外需减弱和冰雪灾害等因素影响,出口增速略有下降。出口3059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6.4个百分点。进口2644.8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增速加快10.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9亿美元,但规模仍然偏大。从月度情况看,2月份,出口同比增长6.5%,增速回落45.2个百分点,但3月份增速又恢复到增长30.6%的水平,加快23.7个百分点,增速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基数波动较大。
(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生产增长较快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势头,灾后重建积极推进,粮食播种面积略有扩大。尽管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各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效果显著,农业生产整体恢复状况良好。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企业产品销售率同比上升。
(三)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较快
居民消费价格继续高位运行。2月份食品价格快速上涨与春节和冰雪灾害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雪灾破坏运输和农业生产,引起供给不足,春节期间集中消费放大了需求,肉禽蛋、油脂和鲜菜等食品类价格上涨较快。随着节后消费需求相对减弱和天气回暖,食品类价格3月份有所回落。
专栏 4 价格指数的季节调整
因为“寒暑枯泽”这种季节变化与人们的生产等活动有密切关系,所以不同季节经济现象往往有所不同,月度或季度时间序列数据之间存在着一部分不可比性,不适合直接进行比较分析。测算剔除季节因素后的、能够较为准确及时反映物价变动趋势的价格指数是完善价格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重要环节。这既有利于合理判价格基本走势,把握宏观调控力度,也有利于稳定、引导通货膨胀预期。
传统上,我们较多地采取同比方法来进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季节因素,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可比性,但这种方法仍然存在两个重要缺陷:一是由于是和上年同期比,同期比数据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及时反映经济变化的新动态;二是这种方法未剔除移动假日因素和交易日因素,同比数据仍有一定的不可比性。所谓移动假日因素指的是由移动假日所引起的时间序列数据变化。移动假日,虽定期出现,但每年出现的时间不同。不同年份,移动假日有可能出现在不同月份。在我国,春节是最为典型,也是影响最大的移动假日。所谓交易日效应指的是由星期构成变化所引起的时间序列数据变化。例如,假定人们大多在星期五集中购物,那么星期五的商品零售额必然高于一周里的其他日子,2008年3月只有4个星期五,而2007年3月有5个星期五,这两月之间就存在不可比因素,即所谓的交易日因素。在此假定下,2007年3月的商品零售额要高于2008年3月。
从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月环比历史数据来看,一年中,年初两个月和9月份通常较高,而3、6两个月通常较低。此外,年初两个月中,春节所在月份的CPI月环比往往要高于另外一个月。上述现象表明,我国CPI月环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因素和春节因素。因此,有必要对CPI月环比进行季节调整,剔除包括移动假日、交易日和季节等在内的不可比因素。与原始数据相比,调整后的CPI月环比更具有可比性,能够更及时准确地反映物价的趋势性变化。
对价格数据的季节调整基本流程可以分为建模、季节调整和诊断三个阶段。建模阶段可以采取回归方法,测算出移动假日效应和交易日效应等,然后利用原始数据剔除这些因素后的值,进行ARIMA前向和后向预测,扩充序列两端值,进入下一阶段即季节调整。季节调整阶段,通过多次使用横向平滑(即相邻若干月或季度的加权平均)和纵向平滑(即不同年份同一月度或季度)的加权平均方法,来对时间序列进行因子分解,得到季节因子、不规则因子和趋势周期项。诊断阶段,通过构造多个统计量,检验比较季节调整效果。
比较季节调整后的CPI和原始CPI数据,可以发现,未经季节调整的CPI月环比上下波动较大,难以把握其趋势,而季节调整后的CPI月环比趋势周期项变动平缓,从走势上看,目前处于缓慢下行的阶段。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第一季度,受库存下降、供求紧张,以及美元进一步走软和国际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底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01.58美元,现货价格收于每桶100.92美元;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的当季涨幅分别为27.81%和24.08%。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大了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进、出口价格上涨较快,进口价格涨幅高于出口价格。第一季度各月,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4.8%、18.1%和17.6%,平均为16.8%,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出口价格各月同比分别上涨6.5%、11.9%和9%,平均为9.1%,比上年同期高3.8个百分点。
受煤炭、原油和钢材价格涨幅不断扩大的影响,工业品价格加速上扬。第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逐月上升,分别上涨9.8%和6.9%,涨幅比上年同期分别扩大5.7个和4.0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5.5%,其中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1.4%,畜牧业同比上涨44.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7.5%,比上年同期加快13.3个百分点。种子、仔猪、化肥、农药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大幅提高,且农民从事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积极性较高,对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将挤压农民的获利空间,降低农民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积极性,应引起重视。
劳动报酬增加较快。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6524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城镇国有经济单位6960元,增长17.7%;城镇集体经济单位3902元,增长20.0%;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6328元,增长19.0%。据抽样调查,第一季度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608元,同比增长16.9%。
GDP缩减指数同比大幅上升。第一季度我国GDP为6.1万亿元,实际增长率为10.6%,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为8.2%,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GDP缩减指数自2007年第二季度起持续上升,由于GDP缩减指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应对其走势保持高度关注。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稳步推进。2008年1月份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对闲置土地征缴增值地价;将进一步改革资源税制,计征方式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扩大资源税目。尽管当前消费价格涨幅较高,资源价格改革有一定压力,但从长远考虑,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有利于发挥价格在配置资源性产品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状况,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未来宜合理兼顾控制通货膨胀和资源价格改革的关系,在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支出结构继续改善
全国税收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各税种收入全面增长。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和营业税共完成7541亿元,同比增长25.2%,增收1516亿元,占增收总额的39.7%;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共完成3814亿元,同比增长34.5%,增收978亿元,占增收总额的25.6%。
(五)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大额顺差,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债总规模增速略有回升。
专栏4-1 CPI月环比与季节调整后的CPI月环比趋势周期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计算。
专栏4-2 CPI当月同比与
CPI月环比趋势周期项折年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计算。
专栏 5 外汇收支情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外汇储备较快增长。2008年第一季度,外汇资金仍大量净流入。总体看,我国的外汇流入是在我国实现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和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条件下,通过合法合规渠道流入的资金,是企业和个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作出的符合自身利益选择的结果。逐利外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合法渠道流入:一是货物贸易。由于交易的便利性高,可汇入资金量大,资金与货物流在时间上不必完全匹配,货物贸易成为外汇流入的主渠道。二是在外商直接投资(FDI)项下和FDI“投注差”(即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外债直接结汇。按现行外资政策,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和外债结汇比较便利。三是个人项下结汇。个人主要利用国际收支经常转移项下的赡家款项目办理结汇。四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股本融资渠道。境内企业到境外主要是香港上市融资,再将所筹资金汇回结汇。2007年全年境外证券筹资结汇236.32亿美元,主要集中在非金融机构,其中不乏境内注册房地产开发企业境外筹资结汇。此外,近年来商业银行出于规避汇率风险的考虑,也纷纷将境外IPO外汇资本金大量结汇。五是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属于无形贸易,也是逐利资金容易利用的渠道。六是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FII)也是逐利资金流入的合法渠道之一。七是利用黄金交易、期铜等大宗商品交易进行融资性质的操作达到套利的目的。
针对外汇大量净流入的局面,近年来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全面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有序拓宽跨境资金流出渠道,便利机构和个人持有使用外汇的同时,加强和改进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管理,包括对贸易收结汇实行分类管理,限制外资流入房地产市场,分阶段调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严格资本项目和个人结汇管理,开展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检查,等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资金过度流入的势头。
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中美之间保持正利差,国际资本套利机会增多,短期内流入我国的资金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加大了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强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管理,减少套利资金违规流入和结汇,是配合当前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是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争取时间。
解决外汇大量流入问题必须放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大框架下,从治理内部经济失衡着手。应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一方面从制度上建立资本双向合理流动的框架。当前仍要继续坚持均衡管理的思路,在适度加强对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的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切实改进服务,积极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国民整体福利和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体制机制的角度来权衡和选择人民币汇率等各项政策。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多发挥汇率等价格手段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和外贸增长方式,加大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六)行业分析
第一季度,多数行业效益水平快速提高。1-2月,12个主要工业部门中,煤炭行业在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利润同比增长66.8%;医药、建材、机械、冶金、电子、轻工行业实现利润增幅达36.1-50.1%。纺织、轻工行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增势减缓,利润率保持稳定。1-2月,纺织、轻工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4.2%和36.1%。主要高耗能行业和产品生产增速明显放缓。第一季度,粗钢、电解铝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6%和7.9%,增幅同比回落13.7和28.7个百分点;电石、铁合金、水泥、平板玻璃等产品产量增幅也有不同程度回落。煤电油运生产快速增长。第一季度,原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分别为5.69亿吨、4685万吨和8051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4.6%、2.2%和14%。共完成货运量55.3亿吨,同比增长10.6%。
1.房地产行业
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结构优化,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有所下降。房屋销售价格继续快速上涨,但涨幅趋缓。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放缓。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结构优化。第一季度,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688亿元,同比增长32.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4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3316.5亿元,同比增长34.7%,占开发投资总量的70.7%,90平方米以下住房投资758.5亿元,同比增长91.5%,占开发投资总量的16.2%,较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随着各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小户型、中低价位住房供给的不断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住宅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住房需求保持稳定。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有所下降,商品房空置面积继续减少。3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2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9%,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17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6%。
房屋销售价格继续较快上涨,但涨幅趋缓。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放缓。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和购房贷款余额增幅自2007年12月末开始逐步下降,分别由2007年12月末的30.6%和33.6%下降至2008年3月末的25.7%和29.8%。截至2008年3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01万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19.1%;购房贷款余额为3.1万亿元,同比增长29.8%。
2.石油行业
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2008年3月份每桶价格突破110美元后,5月上旬再度突破每桶120美元。我国是石油净进口国,石油价格持续大幅攀升进一步增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矛盾突出,石油化工下游行业成本压力加大。
随着制造业快速发展和生活用能源的迅猛增加,石油需求急剧扩张,增加对进口油的需求。2007年,我国原油生产量为1.87亿吨,消费量为3.27亿吨,进口量为1.63亿吨,进口原油占国内原油消费量的比重为49.8%。第一季度以来,在社会发展、春耕来临、以及少数单位囤油待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部分地区成品油、尤其是柴油供应偏紧。通过加强资源调配,加强信息引导,确保重点用油等措施,3月末成品油供应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原油价格快速上涨,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近年来,我国原油价格已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内大庆和胜利等油田的原油价格与米纳斯、布伦特等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度趋同。随着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国内原油价格也大幅上涨,1-3月,大庆油田原油平均价格分别为92.0美元/桶、95.9美元/桶和102.2美元/桶。
成品油价格存在较大上调空间。我国成品油仍然实行定价管理。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矛盾突出。以汽油为例,3月份我国汽油出厂价为5480元/吨,剔除增值税和消费税只有4400元/吨左右,而国内大庆原油价格约为5250元/吨。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大大低于国际成品油价格。3月份,国内93号汽油价格为7000元/吨,低于国际价格约1500元/吨。
受价格机制等因素影响,上游行业效益相对提高,下游行业效益相应下滑,特别是炼油行业亏损加剧。自身油源较少而原油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内石化企业面临与日俱增的高成本压力。1-2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788亿元,同比增长61.2%。石油加工行业由上年同期盈利156亿元转为净亏损239亿元。
在国内外成品油价格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的情况下,应继续积极推进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国内油价调整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低价石油消费,不仅不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还造成节能压力传递不畅、动力不足。在国际原油价格主要以美元计价,而美元近年来持续贬值的情况下,提高人民币汇率灵活性能够降低以人民币计价的国内原油价格,提高以外币计价的成品油价格,从而缓解成品油和原油价格倒挂,减少国内外成品油价差。同时,应积极稳妥地推进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使资源性产品价格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这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抑制投资和出口过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投资将保持相对较快增长。消费需求稳中趋升。贸易顺差仍将维持较高水平。
初步预计,上半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继续显现,经济增长可能呈适度放缓态势,居民消费价格仍可能高位运行,未来价格走势需密切关注。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注重引导预期,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动态变化,科学把握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努力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投放。二是合理运用价格型工具。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四是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五是积极发展直接融资。
应当看到,以上对冲流动性及加强信贷调控等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加大结构改革力度,尽快在平衡增长的治本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近期受美国次按风波影响,我国外需减缓,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抵御外部变化的能力。下一阶段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税政策,为扩大消费内需和促进服务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财税环境,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等各项体制性改革,消除制约结构调整的体制性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08年5月14日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