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剑丽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在重建家园时,要特别注意选址,防治余震、泥石流的影响。”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石耀霖向本报记者表示。
石曾多次参与国家重大地震灾害的咨询和研究。
重建需考虑新址
《21世纪》:汶川大地震后,目前可能存在很多次生危机。如很多未倒塌的房屋会安全吗?
石耀霖:震中的建筑物、家里财产,很多肯定是保不住了,这就需要在当地重建家园。此外,由于道路滑坡坍塌,需要重修道路。
当务之急最基本的是,把伤员运输到安全的地方治疗好了再回去。目前只能暂时在安全地方搭建帐篷暂时居住,好在现在是夏天,天气还好。
《21世纪》:在重建过程中,主要的难题是什么?如何可以避免房屋安全?
石耀霖:应该说道路修复是个难题。上次唐山是在平原,即使道路破坏了也可以从农田开过去,可是这次的震中在山区,路塌陷后就很不方便,也基本上没别的路可走。
再者,由于这几天多雨,后续再去重建要特别注意地方的选择,比如原址由于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已经不适宜再建房子了,就需要考虑新址。
《21世纪》:为什么四川地震发生后,震感会波及几乎半个中国区域?
石耀霖:应该说,这是因为震级比较大,波及地表半个中国有感。还有一点是因为现在的高层建筑较多,对地震的感受性更强一些。
我们可以对比的是,唐山那次地震震级相近,但震感范围并不比这次,这跟1976年我们还没有那么多高楼有关系。
通过这次的地震我们也可以看到,可能在一二十层高楼,都能感觉灯在摇晃,而在矮楼和平地则没事。
成因
《21世纪》:龙门山断裂带为什么容易发生大地震?
石耀霖:上两个世纪有过几次。比较著名的比如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位于茂县的叠溪古镇,震级为7.5级,当时地面崩塌,山体滑坡,崩裂的石头堵塞岷江,形成天然的水库,可几十天到两个月后,这个临时的水坝决口,导致下游淹死几千人。
《21世纪》:此次地震后,预计余震将持续多长时间?
石耀霖:一般来说,余震最快的也要半个月到一个月,邢台的地震余震大大小小,持续了一两年。此次7.8级地震后,发生五六级左右余震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重要的任务是做好余震的判断,提早做准备。
地震预测
《21世纪》:这次地震我们是否发现一些前兆呢?
石耀霖:在今年年初地震部门的年度会议上,分析一年的地震形势时,我们是没有预测到这次四川的地震的。
《21世纪》:在汶川地震前几日,附近居民曾经观测到蟾蜍成群迁徙等怪异现象?这怎么理解?
石耀霖:中国最早的地震预报是在1966年的邢台地震,当时也预报说有动物异常,但动物的异常未必直接跟地震相关,也可能与局部的水温、气候等变化有关联。
比如这几天也有人观测到浙江的动物有异常,你就不能说这和四川地震有什么直接关系。
在这方面,科学家也曾经重视,做过一些试验。比如在邢台地震后的余震期间,当时中科院研究者曾经组织了一批动物,甚至筛选了一批自称提前感知到地震的人到现场,但结果也很难判断,你很难说小狗冲北边叫了五声,意味着什么。
应该说,动物的异常可以参考,但绝对不能作为地震的重要依据,因为一旦造成虚报,也将造成很大的损耗。
《21世纪》:目前我们是如何进行地震预测的?
石耀霖:我们有一些自动地震仪器,是24小时不间断的,也有机器有人员值守。有时候只要附近区域有地震发生,只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就能准确确定出震中位置和大致区域。
此外,还通过地应力、地表移动、断层伸缩等的适时观测,大致确定余震的范围和发生时间。
《21世纪》:就我们的地震预测来说,目前处于怎样的水平?
石耀霖:应该来说,我们还是处于国际前列的。但要做到短龄预测,即精准到哪天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都是不太可能的。地震预测是否准,还跟地震的种类有关。
比如1975年我们成功预测了海上地震,那是因为之前地上有很多小地震。诸如唐山那样的地震,之前一点前兆都没有,就很难预测准。
《21世纪》:国际上对地震的预测是个什么样的情形?
石耀霖:应该说目前对地震预测,全球都是个难题。国际上很少有国家像我们这样频繁地发地震预报,他们一般不轻易做预报,因为做了以后就要有责任。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