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十年磨一剑。回顾这十年,
航天机电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答:航天机电于1998年5月28日成立,同年6月5日上市。航天机电的成立是上海航天进一步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的一次尝试,为航天技术产业化构筑了融资平台,使航天技术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公司在这十年里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元为主”的时期。公司成立初期,汽车零部件产业一花独放,并经历了从引进到国产化生产、从消化吸收到自行设计的发展过程,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经营管理经验不断积累,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和运作保障。
第二阶段是产业结构的转型时期。2000年,随着配股融资工作的顺利完成,新能源和新材料应用产业作为航天技术的延伸产业融入了航天机电的发展战略,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新材料应用产业也渐入佳境。
第三阶段是主营业务快速发展时期。公司在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强化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导,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产业迅速崛起的经营格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07年末,新能源、新材料应用等非汽配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逐年加大。到2009年,航天机电与大股东共同斥资设立的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将建成投产,光伏产业链将进一步趋于完善,新能源产业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问:作为目前最大、最稳定的利润来源,公司汽配业务的行业地位如何?
答:航天机电是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的先驱者。十年来,随着新产品的不断研发和投产,我们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截至2007年底,公司乘用车空调系统产品市场占有率约为18.3%,稳居国内第一;车用空调电机、ABS传感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18.5%和16.2%,均处于国内前五名;中央电器产品市场占有率为7.5%,也排在国内前十位。
目前,汽车零部件产业仍是公司最成熟的主业。我们非常注重技术研发和持续创新,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消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已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汽车空调技术中心。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上海市级公司技术中心,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技术向电子化、模块化、智能化转型,抓住汽车行业向节能、环保、安全、舒适方向转移的契机,通过发展智能汽车空调、汽车电子控制器等换代产品,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的发展后劲,稳固汽车空调等产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分享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带来的经济效益。
问:汽车零部件、光伏产业和新材料应用三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公司光伏产业和新材料应用产业是航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经过这几年培育,我们已经拥有技术含量较高的光伏系列产品、压力容器系列产品,在人才队伍与装备技术等方面已形成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随着车用燃气系统产业的发展潜力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天然气、氢气、太阳能等车用清洁能源在国内外开始得以应用,航天机电研发生产了以液化气、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所需LPG、CNG车用瓶,正在研发技术含量更高的氢燃料汽车储氢瓶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天窗”等新产品。我们充分发挥了三个产业在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协同优势。
问:是否可以说,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产业在航天机电的发展舞台上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答:神舟硅业的建成投产,是我们为打造光伏产业链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同时,为了扩大现有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生产规模,公司抓住集团公司建设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将康巴赛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改造项目落户在航天浦江产业园区,这也是整个产业基地第一个入驻实施的项目。经过一年的施工建设,24000余平方米的生产及辅助厂房已经完工,2008年二季度将完成搬迁。另外,新材料应用产业建设中的另一个重头戏,即清洁能源系统有限公司的钢质车用气瓶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已完成生产线建设并取得生产许可证,产品已投放市场。
问:既然要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公司为何放弃对内蒙神舟硅业增资的优先认股机会?
答:暂时放弃此次增资是航天机电理性决策的结果,是基于对公司财务状况、风险控制、加快投资决策速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神舟硅业此次增资至8.1亿后,航天机电的投资额仍为1亿元,但上航总的投资额增至3.1亿元,分别占神舟硅业注册资本的12.35%和38.27%,形成大股东在神舟硅业中的绝对控股权,更有利于光伏产业的发展。公司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问:神舟硅业的竞争优势有哪些?
答:首先,神舟硅业的股东结构非常好。比如通过增资引进承担过国内大多数多晶硅生产线建设的,有着丰富经验的中国成达工程公司,并选定其为项目总承包商,以确保项目的建设成功。增资引进中国进出口银行,对于拓宽神舟硅业的融资渠道、开阔融资思路和方法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我们的产品定位高,产品目标是高纯度的电子级多晶硅,我们的投资也就比较大。我们在产品技术、设备采购、技术转化等多方面坚持高标准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风险的规避,以确保光伏产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
当地政府对于神舟硅业十分支持。内蒙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电网设施,而电的成本占多晶硅生产成本的30%左右。假设我们每度电省一分钱,一年下来就是几百万,因此神舟硅业的制造成本优势明显。
另外,神舟硅业还可以享受到西部优惠政策。
问:神舟硅业一旦正式投产,公司是否就进入了一个主要由光伏产业链带动的高速成长期?
答:我们现在是处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初期,投入较大。投资者广泛关注的太阳能公司,仅是我们光伏产业链规划中的一环,随着明年神舟硅业的投产,可年产多晶硅1500吨,能满足150兆瓦的电池片原料供应,由此将带动公司经营规模的高速增长和效益的增长。今年4月,神舟硅业第二阶段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也已申请立项。
问:控股股东上海航天工业总公司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支持?
答:一直以来,上海航天在技术积累、项目储备和政策扶持上给予航天机电大力支持,不断将优质资产以及发展前景良好的高科技项目注入航天机电。
2000年,上海航天利用其太阳能光伏技术科技攻关上的绝对优势,由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与航天机电合资成立了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民用太阳能产品从原作坊型的单一生产企业向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变。
公司还通过股权转让,将大股东的军用复合材料研究成果和碳纤维缠绕技术,运用于民用产业,开发了碳纤维全缠绕铝内胆气瓶等系列产品,并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符合公司产业发展规划,前景良好的新材料应用产业。
目前大股东投资多晶硅,也是为加快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具体行动,股改后,大股东的利益和小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大股东会在各方面支持公司的发展。
张潮
今天是航天机电成立10周年的纪念日。从最初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一元为主”到现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产业的“三足鼎立”,航天机电不断迎接来自市场的挑战。日前,笔者专门就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采访了该公司总经理左跃。
左跃开门见山地表示,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是航天机电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不懈努力的目标。航天机电现有四个技术中心,其中德尔福汽车空调技术中心是国家级技术中心、公司技术中心和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上海市级工程中心、复合材料研发中心是上海航天在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技术开发基地。四大研发中心每年的合计研发投入均占公司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至今累计投入约1.3亿,已具备汽配、复合材料运用和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系列的技术开发能力。
谈到四家技术中心取得的多项科技成果,左跃如数家珍。他说,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航天机电拥有了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已累计承担国家级、部级、上海市级等研究课题30余项,多个产品荣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上海市优秀新产品等荣誉称号。公司每年有几十项新产品成功上市,年新产品贡献率均超过35%。目前,航天机电已拥有1家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5家上海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专利技术、软件著作权和一系列技术秘密100余项,知识产权数量也以每年30%的速率递增。
当问起多元化经营是否会给公司管理带来风险时,左跃解释说,航天机电本部并不直接从事产品的生产经营,对三个核心产业的管理完全采用事业部形式,生产经营以分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形式运作,由分、子公司对各产业进行专业化运作。
对于到2010年末销售规模翻番的目标,左跃充满了信心。他认为,随着航天机电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和公司经济运行质量的逐步提高,势必带动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跻身行业领先地位也将指日可待,公司有望发展成为国内著名企业集团之一,并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
他展开分析说,首先,中国汽车市场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航天机电将利用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品牌、客户资源、技术和质量体系等优势,大力提升汽车零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建立与整车企业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获取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通行证(有三家公司实现了这个目标),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早日成为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其次,从投资硅业入手,伺机加大投入,重点打造完整的、技术先进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确保该产业成为公司利润增长的加速器,带动公司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最后,必须抓住复合材料缠绕压力容器处于上升期的市场机会,进一步稳固和发展呼吸气瓶市场,打开和扩张CNG缠绕瓶和钢瓶市场,加快氢瓶的研发步伐,涉足塑料内胆缠绕瓶产品领域,在站稳亿元规模的基础上,力争迈上新的台阶。(CIS)
技术创新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访航天机电总经理左跃
张潮
前言:十年前,上海航天遵循“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调发展”的方针,将分散在航天系统内的优良资产实施整合,组建了航天机电(600151)。
在中国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的大力支持下,航天机电已成为中国航天民用产业的一支生力军,其总资产从1998年上市前的7.4亿元上升到2007年末的23.8亿元,净资产从2.4亿元上升到2007年末的15.4亿元;2007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按统计口径)35.2亿元,是上市前的4倍。
更为可喜的是,随着市场的发展需求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延伸,航天机电与时俱进,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上市初期,航天机电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在业内遥遥领先,仅汽车空调的销售收入就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86%,十年来,该产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今,该公司对新能源和新材料应用两大产业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其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07年末,新能源、新材料应用等非汽配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9.85亿,按统计口径,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8%。
十年来,航天机电年年分红,累计分红7.13亿元,公司的经营始终兼顾股东利益、企业持续发展、员工利益的协调发展,十年风雨彩虹,航天机电正在孕育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贾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