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喜欢变革,总希望这个世界今天和昨天不一样,明天和今天又不同,同时他又是个意志特别坚强的人,经得起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打击。依据业界流传的李书福“名言”,人们可以对他做出各种不同的解读。
考察吉利,研究李书福,如同苏东坡看庐山:“远近高低各不同”,究竟哪个更接近真实的李书福呢?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出版某人的选集,往往体现的不是作者的眼光,而是编选者的眼光。最近李书福又向记者表示??吉利必须是个完整的有灵魂的汽车公司。
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是吉利的使命 李书福如同一本书,依据业界流传的李书福“名言”,可以做各种解读。比如流传甚广的李书福语录:“汽车无非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亦有说是“加一个发动机”的)。如果仅仅解读这句话,李书福不仅狂妄而且无知,称他为“汽车疯子”,着实不冤。但我从没有听到他说过这样的话,尽管我是与他接触最早的媒体人之一。让我难以忘怀的倒是他的另外两句话:“跑马拉松参加的人太少,就跑不出好成绩来”,“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在这里他表达的是一种悲壮与无奈:在中国的国土上,参加“汽车马拉松”赛跑的竟然都是跨国公司,中国自己的“运动员”却被禁止上场,李书福要的是一张“入场券”,一个参与竞争的权利。而今天,李书福最喜欢重复说的话则是:“要让吉利的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走遍全中国”,这里表现的就不仅有他的自信,而且充满了民族大义。
作为企业战略,最初吉利是采用价格战的方式扌契入汽车产业的,当时他们提出的口号是“造中国人买得起的便宜车”。那时中国市场上最便宜的夏利轿车也要卖8万多元一辆,而李书福却提出要造4万元一辆的轿车,简直匪夷所思,不是疯子是什么?后来吉利果然把车子造出来了,而且还不到4万元。作为一个搅局者,或者说是一条“鲶鱼”,李书福成功了。然而诋毁李书福,阻挠吉利造车的人又转换了策略,他们在各种场合,包括在掌管的媒体上发表大块文章,不遗余力地攻击吉利是“模仿秀”,还别有用心地讥笑说:“坐吉利车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目的是损毁吉利的形象,让吉利车子在市场上卖不出去,把吉利逼上绝境。
李书福最令人佩服之处,是他有特别坚强的神经,在艰难困境中决不屈服。在企业处于进退两难时,他非但没有退缩,而且把吉利车与奔驰“同台碰撞”,接着又将吉利车开到拉萨,请飞越黄河的名人柯受良,驾驶吉利车飞越布达拉宫。用中国人心目中最高档的奔驰车给吉利当“托”,用飞越世界屋脊的行动证明吉利车的可靠性,李书福在这方面绝对是个天才,亏他想得出这种怪招。
我们知道,造低端车不仅形象“不好”,而且还不赚钱。于是吉利悄悄地把“造便宜车”改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借以提升吉利的品牌形象。但是在当今中国,凡事一旦和“老百姓”联系起来,人们就会认为准不是什么好东西,一定是低档次。因此,吉利车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总是“好”不起来,无论它有多少创新,无论它有多少提高,一些人就是视而不见。而一个只能造低档车的汽车企业,注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诚如人们所言,当初成就李书福的“名言”,成了吉利突破低端品牌形象的“魔咒”。
但是,李书福说人一定要有自信心,现在吉利在全世界范围招贤纳士,内外结合,形成内部人才成长机制,“既要把大树搬过来,又要形成自己的一片森林”。前途充满了困难和问题,但前景越来越广阔,一定能完成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的使命。
“没有飞机大炮,仗不好打”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走过了10年创业之路的吉利汽车,如今羽翼渐丰,当然不会再安心做造低档车的公司的现状了。去年5月,吉利发表了“宁波宣言”,宣布实行战略转型:在保持原有成本和价格优势的前提下,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不再打价格战。李书福说:“单纯打价格战没有出路,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自主品牌自己互相打仗,价格越弄越低,这是一种危机。”
如果把吉利10年创业划分为三个阶段,那么第一阶段是简单造车,以低价取胜,占领市场。第二阶段则是全面创新,技术制造工艺有显著提升,并开始拥有产品开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第三阶段,也就是去年开始的全面转型。
按照李书福的说法,吉利的转型战略是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横纵联合,后来居上,全面领先。“吉利遵循的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利用一百多年所形成的文化、公开的技术、形成的经验教训,而不是去违背这个规律。”
吉利转型完成以后,要实现技术领先,品质优秀,服务周到,形成新的竞争力,赶上外国人,走到世界前面。
李书福向记者介绍说,转型第一阶段到2009年,初见成效,第二阶段到2012年,转型基本完成,第三阶段到2015年,企业脱胎换骨,成为“有竞争力”的品牌。转型的核心是向中高端进军,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产品线不断拓宽。2015年吉利的生产规模将达到200万辆,其中70万辆在国内销售,其余三分之二,也就是130万辆卖到国外去。国外销售的产品一半在国内生产,另一半直接在国外生产销售。
分析制定这个规划的依据时李书福说,不包括中国,目前全世界汽车的年销售大约是5500万辆,吉利的目标是占领世界2.5%的市场份额,即130万辆;国内轿车市场占领8%~10%份额,大概是70万辆。吉利已经有5个产品平台,规划了42个产品,3.5升以下排量的乘用车、皮卡车,吉利基本都具有开发能力。
“保证产品品质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一个工厂只生产一种车型”,李书福认为,“吉利有那么多车型,所以需要比较多的地方生产”。按照200万辆的规模规划,吉利42款车型,将准备在国内国外各建9个工厂,再加3个零部件基地,同步推进,叫做“9+3+9”。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零部件体系,而不是去跟跨国公司商量,把这个零件卖给我,把那个零部件卖给我。有了自己的零部件体系,就可以做到质量好,价钱便宜。
“没有飞机大炮,仗不好打” ,李书福说,吉利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汽车公司,组成一个海陆空完整的部队,而不能缺胳膊少腿。从源头开始,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以至金融保险都要跟上。吉利遵循的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方向。
他坚定地认为,中国汽车有很多优势,比如BMBS,中文全称叫“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其核心是对轮胎气压实时监测和快速行车制动,使汽车在爆胎后能及时制动,彻底化解爆胎风险。这一全世界都没解决的问题吉利解决了,吉利的BMBS技术既是我国汽车工业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也是世界汽车安全技术的一项重大发明。
中国汽车自主最终是靠自主品牌企业 让李书福深感不满的是,在市场竞争中,吉利面对的是一个不公平的环境,这种不公平还不是体现在某一项具体政策上,而是方方面面。无论办什么事情,总认为给民营企业办事,就是为私人办事,所以事事都得求爷爷告奶奶。包括很多在中国国土上召开的汽车研讨会,很少有自主品牌企业参加,成了跨国公司的论坛,这是有问题的。他强烈地向记者表示:“中国汽车要成为自主产业,就要依靠自主品牌和洋品牌竞争,而绝对不是依靠洋品牌和洋品牌竞争”。中国汽车之所以还赶不上欧美、日本,毛病就在于把自己人的手脚捆起来了,很多事情做不了,而把跑到中国来的跨国公司当成了宝贝,给他们提供各种政策倾斜。
在中国市场上,现在跨国公司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中国自主品牌面临的是同全世界汽车公司竞争。不过他认为,面对现实,自主品牌虽说艰难一点,只要努力,也可能取得成功,但国家要研究这个问题,要让中国的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走遍全中国。
这几年自主品牌企业普遍觉得艰难,李书福分析是因为大家产品相似,价格趋同,还没有和跨国公司接上火,自己之间先展开血战了,“这是跨国公司最喜欢看到的事情”。产品趋同的原因,是自主品牌做高端遇到了“天花板”,在国人心目中,自主品牌地位没有合资品牌高。他说,“天花板”是一定要捅掉的,不过需要时间,就像掰手腕,一点点掰,要有韧性,不能觉得掰不过就放弃了。这是个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赛跑,只要朝这个方向去想,朝这个方向去做,一天想得比一天周到,一天做得比一天好,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李书福认为,自主品牌汽车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没有捷径,只有练内功,打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自主品牌的希望在民间,人民的问题让人民自己解决”。汽车是一个民用产品,是一个高度竞争的产业,只要放开让自主品牌企业发展,肯定不怕外国汽车公司。目前民营企业还不够多,一定要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汽车领域,像服装纺织家电行业一样,放开让大家来干,汽车工业就一定能上去,这是一个规律。
随着技术进步,企业的用人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不断优化组合。好不好的标准,是看能不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整个团队的竞争力。对企业来说,某个人的好与不好并不重要,整个团队好与不好是第一重要。“合适就是好”,最终要体现在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上。
李书福批评中国汽车产业很少有自己的标准,一些汽车标准是照搬国外的,人家叫欧Ⅲ,我们就改个字叫国Ⅲ,人家叫欧Ⅳ,我们改个字就叫国Ⅳ,欧美、日本说什么,我们就以什么为标准,简单地把人家的标准拿过来,对推动和发展中国自主汽车工业不利。国家既然把发展自主品牌作为汽车工业的战略目标,就应该拿出精力制定自己的标准,世界上的汽车公司进到中国市场上来,就必须执行中国的标准。在重大的技术领域,比如安全节能环保方面要研究怎样突破,而不能总是跟在人家后面跑。
现在自主品牌企业还不够多力量还不够大 去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销量明显下滑,李书福认为,“这不正常,有问题”,说明现在自主品牌企业不够多,力量还不够强大。自主品牌一下子搞得很强大是不现实的,竞争需要大家参与,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让大家去搞,村村点火,就是有100家、1000家也不怕,999家倒闭了,只要一家活着,那些倒闭的企业为这一家存活的企业提供了营养,它们也不是白死的。古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个基本道理。
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形成的优势,李书福认为,这种优势惯性还会延续很长时间,但最终会消失,自主品牌影响力会不断提升的,从吉利的发展就可以看出,销量每年在增加,影响力一年比一年大。
对一些只是要结果而不愿看到竞争过程的人,李书福觉得难以理解。“他们不知道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这个结果。刘翔没有参加那么多比赛,就不能成为奥运冠军,他是在小学跑,中学跑,上海跑,全国跑,不断地跑,才跑成冠军的。一些人就是要他生出来就是世界冠军,直接参加奥运会。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中国汽车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对跨国公司用降低售价的办法与自主品牌竞争,李书福并不担心,他认为,跨国公司不可能把最新产品的价格降低,能够降低售价的车型一定是技术落后的车型,比如卖了20多年的车子,和自主品牌车型“完全是两个不同年代的车型,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产品,技术标准,质量、性能标准,功能、经济性、舒适性都完全不一样”。技术落后了,经济性、舒适性肯定上不去。另外,他们毕竟还要升级换代,因此再降价也降不到自主品牌的。这个我们绝对有信心。
李书福还把企业比作人,说有的企业“父母亲”是地主,是资本家,是贵族,是总统的儿女,是富家子弟,一出生父母就给他们买好了洋房、别墅,他们不需要太辛苦,不需要太勤奋。这类企业没有民营企业那种自我造血功能,不需要创新,只要把人家现成东西搬过来做就行。但是花钱买过来的东西,像打强心针,一段时间有效,三五年后就不知道了。他们没有长远的战略安排,形不成自己的研发体系。而民营企业则像穷孩子,从小没有衣服穿,饥寒交迫,没有书包,要借人家的书本上学,但是很勤奋,很认真,一点点去做。他说:“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李书福分析说,有的企业产品不是一个技术体系,一会儿买这家的技术,一会儿买那家的产品平台,就不是来自一个体系,无法兼容。跨国公司外表看似都一样,其实是不一样的。丰田是内生性的,技术体系一脉传承,产品有清晰的平台,零部件可以互换,质量有保证,成本也降低了。通用则到处并购,文化不相容,技术不相同,问题一大堆。吉利是瞄准丰田,学它的灵魂,学它的方法和战略,搞出不同的产品,因此血统纯正,技术路线清晰。现在那些企业想学吉利的办法,但是已经成型,只能按照现在这样下去。“汽车的学问是一百多年形成的,看上去很简单,说起来也很清楚,但是做起来却很难。”(程远)
(责任编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