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上世纪末,“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成了人们的共识。对于一个人口和农业大国来说,耕地在中国不但具有生产功能,更有着生命保障的功能。然而,近些年来的耕地流失,已经不断地触碰着这个命根子、生命线。
在“6?25”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国内外农业、土地、房地产等相关专家,各位专家都表达了对耕地问题的担忧。因为谁都明白,粮食问题不是一种普通商品的供给问题,保护耕地问题更不简单是一个“保证吃饭”的问题,如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刘允洲所言,“保护耕地其实是对经济安全的保护,是对盲目建设、粗放用地的约束。”
耕地减少状况能出现逆转吗
“耕地”这个话题很沉重。从1996年12月31日的19.51亿亩,到2001年的19.14亿亩,再到2007年的18.26亿亩,耕地一年年地减少,已经迫近18亿亩红线,也迫近我们的心理防线。土地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土地违纪违法的纪录居高难下,2007年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查处违规违法案件3.1万件,涉及土地330万亩,全年违法案件查处9.24万件。而与此同时,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粮价不断上涨。
今年4月份,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公报》显示的数据,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与以往稍有不同的信息。公报称,2007年全国耕地净减少4.07万公顷(61.01万亩),减幅0.03%,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2007年建设占用耕地282.43万亩,同比减少27.2%;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9.58万公顷(293.75万亩),超过建设占用耕地4.0%。
自我国实行退耕还林以来,这项耕地“支出”一直是一项大的开销,新世纪以来最多一年(2003年)退耕还林面积达到3356万亩。由于2007年8月,国务院出台通知暂停“十一五”期间的退耕还林规划,如果今后灾毁耕地和农业结构调整面积变化不大,再加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我国耕地减少状况很有可能会出现逆转??因为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1年至2007年复垦补充土地已经连续七年超过建设用地。
耕地会不会增加
提出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众多争议,但是记者之所以提出,有着一定的依据。
条件一:公报显示,2001年至2007我国净减少耕地8800万亩,共减少(建设用地、灾毁耕地、退耕还林用地、结构调整用地相加)12277.3万亩,耕地减少主要用于退耕还林,七年共计8612.4万亩。2007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5号文),暂停了“十一五”期间的退耕还林规划。
条件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报告》指出,我国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的远景潜力约666.67万公顷(1亿亩),通过土地复垦增加耕地的远景潜力约93.33万公顷(1400万亩),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的远景潜力约680.00万公顷(1.02亿亩),三项共计1440万公顷(2.16亿亩)。
条件三:公报显示,2001年至2007年,我国每年建设用地均小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七年建设用地共计为1842.6万亩,补充耕地共计2984.2万亩。并且灾毁耕地和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也呈下降趋势。
条件四:有专家指出,中国现有的建设用地盘子已经很大了,即使到人口16亿峰值时,这些建设用地也是够用的。
条件五:国土资源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招拍挂政策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
由上述条件,记者提出假设:在灾毁占地和结构调整用地变化幅度不大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门大力推进集约化用地,我国耕地在将来有可能逐年增加,并可能突破19亿亩。
保护耕地这根弦仍要紧绷
“从理论上来讲,耕地增加是可能的,但目前的危险是耕地减少。”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原党委书记、巡视员黄小虎研究员对本报记者说,“并且,占用的耕地多为良田,而整理复垦开发出的耕地多为质量差的。”
黄小虎说,保护耕地这根弦要紧绷,建设用地是最不能掉以轻心的。他介绍说,从耕地减少方向来看,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用地都是可逆的,即没有破坏耕地的耕作层。以农业结构调整用地为例,假如某几年种粮效益不好,农民可能会种果树,但是如果需要,或者说种粮效益出现好转,果树用地可以恢复种粮。“而建设用地一旦占用,就难以恢复了。”
那么,怎么解决耕地和地方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之间的矛盾?
“土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当代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占用土地,特别是占用农用地是难免的。”华中农业大学韩桐魁教授向本报记者介绍,世界上的土地大国??美国、俄罗斯且不必说,就是国土非常狭窄的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农田也减少了52%,韩国减少了42%。“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不能因为保护耕地就不搞建设。“关键是在从事各种建设时脑袋里总要有节约、集约用地这根弦。能不占农田的尽量不占。更不要说为了面子工程而浪费土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梁书民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生态退耕任务完成后,耕地减少数量决定于城镇化进程,而衡量合理程度指标应为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近20年来中国各级城市城镇的建成区人口密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这是上等耕地数量迅速不合理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对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威胁。据了解,我国现在人均用地规模为130平方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00-105平方米。“今后20年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也是上等耕地流失严重期,同时又是食物消费快速增长期和食物供需矛盾日趋严重期,中国保护耕地和保障食物数量安全将面临巨大挑战。”
梁书民说,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垦殖开荒,宜农荒地数量已不多,且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以生态退耕为主的生态保护同荒地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整理和复垦的潜力更有限;而城镇化带来的城郊耕地流失的速度会加快,人们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带来的农业结构调整耕地流失面积将增加,气候变化造成的灾毁耕地面积也将增加,总体结论是中国未来耕地面积增加的可能性较小。
“随着我们收入的增加,我们对农作物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包括饲料和工业用途)。因此,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利用率是长期面临的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符育明教授指出。
有专家指出,公报中统计的建设用地数中,未能统计到地方政府的非法用地,“如果包含这一块,建设用地的数字可能会翻几番。因此,保护耕地问题在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还是一个不可放松的问题。”
韩桐魁说,“当然,减少耕地不会像吃砒霜一样,抢救及时还可以活,而像镉中毒,镉中毒到最后无药可治,必死无疑。”
关键是保护耕地质量
韩桐魁说,“我们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必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底线。”
梁书民则认为,“18亿亩只是耕地数量问题,耕地保护关键是保护耕地质量,即限制高质量耕地的流失,增加高质量耕地的数量。”总体战略应该是,一方面控制上等耕地的流失速度,另一方面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
黄小虎说,我国的耕地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包括很多的深层次原因,如干部考核、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分配、发展战略等。近两年,党的十七大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要建设主体功能区,这对经济发展方式、干部考核任用,进而对耕地问题的解决都将产生深远意义。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